当前位置:育文网>作文>体裁作文> 忠言未必逆耳的议论文

忠言未必逆耳的议论文

时间:2023-12-19 10:04:48 体裁作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忠言未必逆耳的议论文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论文吧,论文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论文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忠言未必逆耳的议论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忠言未必逆耳的议论文

忠言未必逆耳的议论文1

  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这句话并非没有道理,但对待同一件事所采取的方式不同,就会得到不同的结论。在苦药里加些糖粉,药不就甜了吗?一个人劝导别人时语气委婉些,不也是药里添糖吗?

  春秋时,齐景公喜好捕鸟。烛邹丢失了景公最喜爱的一只鸟,这一下,景公发了怒,下令杀死烛邹。晏子同意了,于是把烛邹唤过来,在景公的面前指责他:“烛邹!你丢失了国君的鸟,这是罪证之一;你使国君为鸟而杀人,这是罪证之二;诸侯们知晓此事,必定认为国君重视鸟而轻视人才,这是罪证之三。”之后,晏子在请求杀掉烛邹,景公说:“不必杀了,我接受教育了。”

  晏子的这番话,表层是说烛邹有罪,其实是在劝导齐景公,杀掉烛邹是错误的。晏子作为灵公、庄公和景公的三朝重臣,指出景公的错误也未尝不可,但效果难以预料。何况景公当时怒火冲天,直说无非是火上浇油。但是晏子的这番话压下了景公的怒气,使其悟出了其中的道理,又给了景公下台的机会。晏子的口才惊人。

  在马来西亚的柔佛市,有这样的警示牌:“阁下驾驶汽车,时速不超过30公里,可饱览本市的`美丽景色;超过60公里,请到法院做客;超过80公里,欢迎光临设备最新的急救医院;上了100公里,请君安息吧!”

  这样的警示牌读后让人倍感亲切,既使人们提高警惕,又富有人情味。这样的“警告”,没人会厌倦,反而能使你提起精神,又心悦诚服地接受这些忠言,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正确的方法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人感到“甘甜苦口利于病,顺耳忠言也利行”。

忠言未必逆耳的议论文2

  中国有句古语: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这句话流传了很久。我想:只要我们教师有恒心和爱心,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关心和尊重学生,鼓励和呵护学生,就能使师生之间产生共同的语言。这样良药未必苦口,忠言也未必逆耳。

  一、以理服人,以爱育人

  没有爱,也就谈不上教育。爱心,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育人,是教师的天职;爱生,是师德的升华。在做学生思想工作时,教师要做到感情投入,即对学生的喜怒哀乐与之俱同,对学生进行正面的引导。老师只有对学生倾注了爱心,关心学生的成长,这样才无愧于教师这一神圣的职业,使教师的忠言不逆耳。

  教育实践告诉我们,爱是一种最有效的教育手段,教师的情感可以温暖一颗冰冷的心,也可以使浪子回头。当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一片爱心和殷切期望的时候,他们就会变得亲其师而信其道。记得我教过的一个叫梁小桥的同学,他经常迟到、早退。我几次跟他谈心,但收效甚微。后来通过观察,我发现梁小桥同学心思细腻,能说到做到,于是我决定把教室门的钥匙交给他保管,并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对他说:管好班级的钥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做到最早到学校,最晚离开学校。老师相信你能够为了我们的班集体,做好一名优秀的勤务兵,对吗?他点点头高兴地说:老师,请相信我,我一定能做好!从此以后,他每天总是第一个到学校,又是最后一个离开教室的同学。短短的几句忠言,促使他改掉了迟到、早退的毛病,而且学习成绩进步了不少。

  二、信任学生,真诚呵护

  教育学、心理学研究表明,信任是一种潜能,人的潜能充其量开发不足百分之十,每个孩子,哪怕是残疾的孩子也都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特别是在学生考试考砸或闯祸的情况下,教师如果能够采取宽容的态度,及时与孩子进行心与心的沟通,平息孩子心中的怨气、恐惧等不良心理,并与其分析原因,帮助其克服,使师生间逐渐产生良好的情感,消除了自卑,敌对等情绪,这样他才会逐步走向成功。是呀,一个班级中总有这样或那样的孩子。只要我们认真对待,关心每一个学生,相信任何问题都是有解决方法的。著名作家鲁迅先生说:教育植根于爱,爱是教育的前提。作为教师应该主动关心、爱护学生,尊重、信任学生。在生活上体贴关怀,在学习上耐心帮助,并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正所谓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情况是不同的,这就需要我们班主任深入了解,弄清学生的行为、习惯、爱好以及原因,从而确定行之有效的对策,因材施教,正确引导。因为学生的行为,有着不同的动机,我们必须捉摸准确,说话中肯,信任学生,真诚地呵护学生,就算教师的批评学生也会乐于接受,才会使教育收到良好的效果,使教师的忠言不再那么的逆耳。

忠言未必逆耳的议论文3

  我们总说忠言逆耳利于行。而背后默认的逻辑,是说逆耳话的人一定是个好人,一定是个有利于社会有利于个人的人。假如,说逆耳话的人只是出于个人意愿,那便是道德绑架。

  道德绑架是旧时代和新时代观念的激烈冲突。

  古人云,忠言逆耳。可这逆耳的忠言却是最伤人的话语。而那些说忠言的人往往是你身边最亲近之人,是建立在亲密关系中的亲人。我翻来覆去的想,那些忠言真的是忠言吗?可否有其他的解释和观念,我是一直相信多解的存在的。直到多年后我才明白,这意味旧时代的消亡的新世纪,人的观念确依然被旧时代捆绑。老一辈认为舍身为人是大义,是时时刻刻为他人着想,为他人献身的高尚品质。可这样的代价却是要舍弃寄托情感的心爱之物,压抑着表达自我的欲望,甚至舍弃自我为代价,这样的道德教养还值得吗?难道只有这样才可立足于世?若不接受这样的教化,便要被他人唾弃。

  道德绑架是看似道德高尚,实则不尊重不承认个体的存在。舍身为人,不是真的为人,但一定是舍身。若真的为人,在他人需要帮助的时候,雪中送炭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舍身。但又有多少人能做到这一点呢?

  多数时候都是小惠小利,没的真。这便是老一辈乡土社会中商贾的处世哲学。商人自然是趋利避害的,有利便讨好奉承,但也要做自然,不能被人拆穿,否则失了面子两头都难看。对自己无利的,便觉得自己高人一等,话里话外都透露着骨子里的优越感,一副咄咄逼人,盛气凌人的姿态。即便再忠言也极其逆耳,伤了人也不利他自己。所持观念又何能忠言。

  忠言只有正确的表达,才是忠言。逆耳只是观念的冲突,并非不讲理的乱发脾气。忠言之所以忠,自是有它存在于世的.道理,但简单粗暴的表达未必可以达到目的。不然怎么会有自古谏臣不长命的说法。

  忠言应建立在尊重的基础上,不然忠就变成了一厢情愿的道德绑架。观念上的冲突难免逆耳,但克制主观情绪的客观表达,或是有策略的引导都是可以让人听着接受的。不要让忠言再成为逆耳伤人的精神折磨,否则忠言很有可能成为丧钟,到时候追悔莫及。

忠言未必逆耳的议论文4

  前几天朋友对我说,他对朋友一片真心实意,也总是喜欢直来直去的对他人谈自己的看法,甚至当面指出对方的不足,结果是老得罪人,心里十分苦恼和委屈,我听后心里颇有感触。现实生活中,常有“忠言逆耳”的情况发生,令人不解的是:既是“忠言”,又何来“逆耳”?应该是“闻过则喜”才对呀,朋友的苦恼之源正在于此,这令人倍感迷惘!

  社会生活,人与人之间说到底是个错综复杂的关系,处理好这些关系需要有很高的艺术技巧,这不是每个人都能掌握得很好的。这里,不得不对“忠言”问题而深深思索。

  “忠言”之所以“逆耳”,问题的关键并非在于“忠言”本身,而是对方当时的情绪状态和心理状况密切相关。尽管都是“金玉良言”,可如果与对方的情绪和心理相抵触,那“逆耳”就不可避免。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生活中不是真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日趋紧密、广泛,也日趋复杂、微妙的关系,人与人之间也经常发生一些误会。对此,我们是正确面对、大度宽容呢,还是忧郁不乐、愤愤不平?我看最明智的应该是:与人为善的宽容。

  古往今来,儒家的仁义,墨家的兼爱非攻,道家的静心修为,佛学的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无不包含了博大精深的宽容哲学。而睚眦必报则是条幽寂闭塞的'小巷,终将堵死所有的前途。宽容才是风平浪静的海洋,任生命之舟自由横渡。常怀宽容之心,心灵的原野便冰消雪融,莺飞草长,风光旖旎。

  “唐虞之际,音乐可感鸟兽”,“为善之端无尽,只讲一让字,便人人可行”,古贤人之语道出了宽容的真谛。由此可以看出:宽容是一种风度,如云生雨;宽容是一种气度,似雨润物;体现了人格的魅力,凝缩了友爱、体贴、理解、修养。如大地宽容种子,才有花红柳绿;大海不绝溪流,才会有波涛万顷;现实宽容梦想,才有人类非凡创造;时间宽容历史,才传承知识与智慧。将人生之书写成宽容的篇章,字里行间就处处都是“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优雅闲适。把生命哲学推到宽容的高度,才显露出“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外惊喜。

  于此同时也要看到,宽容是有限度、有原则的。宽容错误,实在等同于唆使犯罪,那不叫宽容而是包庇纵容。宽容的反面便是伤害,而伤害就是一把双刃剑,如果用伤害反击别人,自己也会受伤害,伤人者人恒伤之!伤害之下,如用宽容面对伤害,则如用微笑面对赞美,宽容恰能“不战而屈人之兵”。宽容中又表露出谦谦君子的风度,当伤害来之于无意或是迫于无奈,就更应富有涵养,颇具风度地一笑置之。“苦口良药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有什么理由不微笑着欢迎“逆耳”呢?

  一般来说,人们都能接受正确的批评。不能接受的只是批评的方式和方法。铮铮铁骨式的方式并不可取,古有许多所谓“死谏”之士之臣,之所以引来杀身之祸,除“暴君”不能“从善如流”外,和所采取的方式和方法不当也不无关系!进“忠言”时一般要考虑对方当时的情绪和心理状态,采取能接受的“批评”方式,使对方在“良好的心理状态下”心平气和地接受你的意见而心悦诚服,这就是忠言所要达到的预期效果。所以,不仅要根据环境、对象的不同,且要根据不同个性而采取不同的方式,使之能够接受和乐于接受。总之,方式方法要因时而异,因人而异进行“对号入座”。惟有这样,才能使“忠言”不“逆尔。”

【忠言未必逆耳的议论文】相关文章:

最新关于文昌未必利考试04-06

开卷未必有益话题作文01-11

开卷未必有益小学作文04-11

议论文温暖在人间议论文09-16

考试议论文05-25

议论文经风雨方见彩虹议论文09-19

创新的议论文03-03

议论文善良03-18

心态议论文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