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的作文精华【14篇】
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作文吧,作文要求篇章结构完整,一定要避免无结尾作文的出现。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作文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过年的作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过年的作文 篇1
作者/河南李立军
【文题】
选择一个你喜欢的传统节日,以“家乡的____节”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文章所写内容必须是传统节日,比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②要综合运用叙述、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表现当地过节的风俗习惯和热闹场景,抒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③不少于600字。
【写作导航】
可以选择某个节日的一个习俗或几个习俗为描写对象,交代习俗的渊源、蕴藏的文化内涵,写出习俗所具有的现实意义以及自己喜欢的理由。或叙述相关事件,或表达独到见解,也可以抒发喜爱之情。写作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目标明确,主题鲜明。应以较为熟悉的节日为写作对象,明确表达自己的感受或观点。
二、语言生动,写法灵活。不但要叙述有关节日的习俗,更要在叙述中表达自己的感受,抒发自己的情感,语言要生动活泼,最好能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三、有时代感,情感真挚。作文要反映真实生活,不可否认,在当前形势下,一些传统节日或习俗正在遭遇时代的挑战,写作时要真实地反映情况,不能一味地去迎合。
●中国重要传统节日——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俗称“过年”。我国北方地区有吃饺子的习俗,南方有吃年糕的习惯。守岁达旦,喜贴春联,敲锣打鼓,张灯结彩,辞旧迎新活动热闹非凡。另外,各地还有互相登门拜年,舞狮子,耍龙灯,演社火,逛花市,赏灯会等习俗。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赏花灯,猜灯谜,吃元宵,成为世代相沿的习俗。
清明节:春分后十五日,追思先人、祭祖扫墓、踏青郊游是这个节日的重要活动。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吃粽子,南方各地会举行龙舟大赛,纪念文化名人屈原。
乞巧节:农历七月初七,源自拜月的乞巧节原本是女性节日,因为牛郎织女的传说,成了中国的“情人节”。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月圆,月饼圆,每个人心中都追求美好的团圆。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各地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习俗。
腊八节:农历腊月初八,这一天最重要的活动是吃腊八粥。
除夕:农历腊月三十,除夕是一年中最后一天,这一天,全家围炉而聚,喝酒吃美食以辞旧岁,迎新年,户外则是爆竹声声。
【美文欣赏】
唤“年味儿”回家
肖复兴
如今的春节,许多传统民俗的精髓都被扒掉了,只剩下了吃和玩,这年味儿能不日趋变淡吗?
何谓年味儿?年味儿就是几千年来渗透进民俗里的传统。当然,那些传统诞生于农业社会,时代变迁,岁月淘洗,许多已经无可奈何地流失,难以重新拾起。比如祭灶、接神……但是,有些传统是不应该随着时光流逝被随意抛弃的,因为那是我们的民族之根。
在我看来,如果春节的其他传统难以保留,起码年夜饭不能丢。传统春节里的大年夜,特别注重和讲究的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团圆。年味儿,首先体现在全家人在一起,亲自动手准备年夜饭,亲情与年的气氛才格外浓郁,两者互动交融,才会越发让人体会到参与的重要性和年的意义。(写作技巧 )这大概正是年味儿里最重要,也最别致的味道吧。
传统的年夜饭,远不像现在早早到饭店里预定一桌酒席那样简单。过去老北京有这样的民谣: “二十三,糖瓜沾;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推糜黍(磨年面做年糕);二十六,煮大肉;二十七,宰只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守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从腊月二十三到大年三十,每天都有安排好的关于年夜饭的密密麻麻的节目单。这一切,就像老太太絮新棉花被一样,一层层地把年的气氛烘托得足足的。
这一切准备在大年三十的夜里达到高潮。那时候,案板上啪啪剁饺子馅的声音,从各家欢快传出,成为大年夜最动听的前奏曲——年夜饭就这样被烘托出场,成了过年的一场大戏。吃罢年夜饭后,放一通鞭炮,落得红纸屑满地,这样才能踩着如红花的它们出门,带着一身的红火和喜庆,去给亲朋好友拜年,一步迈进了春里。
年夜饭不仅仅是吃,更是年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是年味儿必不可少的主要内容,怎能删繁就简,让过年仅仅沦为吃或玩?对年文化的简化,必然冲淡了年味儿,让传统春节的意义越来越“形散神也散”。
如果我们对春节多一份念想,就能挽回更多美好而又独具魅力的传统民俗。比如,大年三十前,植柏叶于门户,插芝麻秸于檐楹,剪金纸做蝴蝶戴在孩子头上……如此色彩缤纷,比西方万圣节点南瓜灯,圣诞节装饰圣诞树丰富多彩得多。如果春联是自己写的、窗花是自己剪的,而不是买副现成的印刷体千篇一律,买份现成的窗花千人一面,那春节岂不过得更加有滋有味,红红火火?
春节的世俗化,在于每个人的亲自参与;春节对于未来一年所有的祝福和愿景,更体现在亲力亲为的亲情互动和交融之中,而年味儿,自然会随之浓郁起来。
看来,这年味儿,在传统中,也在我们手中,它们本来就是我们放飞的鸽子。如今飞得有些遥远,该唤它们归家了。
(选自《人民日报》)
【美文品咂】
题目中的“唤”和“回家”等字眼儿充满温情而又不乏强烈的期待之情。文章主要通过对年夜饭这个最具“年味儿”的传统习俗的回味,说明年夜饭不仅是物质盛宴,更是文化盛宴,不能删繁就简,而要沿袭亲手准备、在家享用的古老传统,才不至于冲淡了“年味儿”。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传统年文化的留恋及期待其回归的强烈愿望。
【学生佳作】
家乡的春节
淮阳县齐老乡第二中学 魏宁宁
过年是一件让人非常期待而又非常值得期待的事。
除夕晚上,一家人坐在电视机前观看春节联欢晚会,精彩节目吸引着我们的眼球,特别是小品、相声常常引得一家人大笑,爸爸还会时不时地穿插几句解说,他的幽默也常常让家人笑疼了肚子,此时此刻,幸福的滋味充溢在每个人心里。零点一过,春晚的节目也快结束了,在爸爸放过关门炮之后,我才在妈妈的一再催促下上床睡觉。这时,妈妈会把新衣服放在床头,让我能在新一年里有新的“形象”。
熟睡中的我听到 “咚、咚、咚”三声炮响后,便知道这是爸爸放的开门炮,该起床了。放过炮后,爸爸便忙着煮饺子。据我观察,这是这个“大男人”一年中最勤快的时候,我们则可以心安理得地享受着“大男人”的服务。妈妈说,这是老一辈传下来的.规矩,过年时就得当家的男人伺候一家人。
开始吃饺子了,妈妈会嘱咐我和妹妹先给爷爷奶奶分别端一碗,爷爷奶奶一边接过碗,一边掏出早已准备好的压岁钱。我们当然丝毫不会谦让,把崭新的票子往兜里一揣,感觉就像成了千万富翁。然后,我们各自端起饺子小心地吃起来,虽然已经知道会吃到妈妈提前放在我们碗里包有硬币的饺子,但吃到时,我和妹妹还是要炫耀一番各自的“幸运”。
饭后,爸爸妈妈会到村里的长辈家拜年,我家也少不了来给爷爷奶奶拜年的人,大家见面说的都是吉祥话,喜庆洋溢在每个人脸上。我和妹妹则跑出门去,找小伙伴玩,用压岁钱买点儿零食或小玩意什么的,这样的自由、快乐能一直持续好几天。
美好的时光总是很短暂,在大人们“年又跑远了”的感叹声中,我又开始期待下一个新年的到来……
【点评】
小作者通过写自己家过年的经过,反映春节中的各种传统习俗。从除夕夜看春晚、放鞭炮等写起,交代了大年初一吃饺子、给老人拜年、老人给孩子压岁钱等习俗,有详有略,生动活泼,叙述之中表达了一个小少年的喜悦、期盼之情。
非机动车
某大龄剩女在一次相亲时拐弯抹角地打听男方家底: “你最常用的交通工具是什么?”
男方回答: “飞机、动车。”
婚后却发现男方是个民工,骑一辆破自行车上班。
女怒斥道: “当初你居然骗我!”
男茫然答道: “没骗你啊,我说的就是非机动车啊。”
局部地区
村里的李伯不识字,但喜欢听收音机,因
为他种几亩地,天气预报,每天必听。一天,李伯问邻居大明:“我有个问题想问你,你知道局部地区在哪儿吗?那儿差不多天天有雨。
过年的作文 篇2
新春初一日走出家门去讨饭给自己的父母吃。还有一种乞丐俗称“叫化子”,他们乞讨的方式令人好笑。有的乞丐用红纸裹着菜头挂在竹杆上,每到一家门前就说菜头到,生意好,恳求施舍,这叫“送菜头”。有的用纸和竹丝做成牛状,到家家门前说尽好话,吉利话,以求施舍,这叫“送春牛”;有的手持一根冬青或柏树的树枝,在树枝上挂些小铃后古钱,表示在新的一年里家人会象摇钱树一样,财源滚滚而来,这叫“摇钱树”;有的企丐身穿佛衫,头戴神像面具,化装成财神菩萨的模样到各家的宅院内狂奔乱跳,以示财神菩萨来了,这叫“跳财神”。崇明人在旧社会里虽生活贫困,但遇到这些企丐还是乐善施好,给一些干粮和其他食品。解放后这些行企方式早已绝迹了。
年初二清晨,各商店及手艺人都焚香敬神,称“烧利节”,中午十分,店主还设酒款待店员,一起祈求新年生意兴隆。年初五,相传为财神生日,大街小巷的商店开门营业,这一天中午每家都吃馄饨,以示兜财。此外在乡间田头还有木人头戏(今称木偶戏)。初一至初五期间各家走亲访友,互祝新春快乐,并互赠礼品。期间,各寺庙香火远比平时旺盛,特别年初一早晨,上寺庙烧香拜佛的人特别多,而且特别早,要赶烧头香,城外的寿安寺和中兴镇的广福寺是最热闹的地方。
农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也称上元节,俗称正月半,人们以正月事五至二十为元宵灯期。旧时,在元宵节前,家家户户用糯米粉做成各种形状的糕团,有的形似古代绢团,银子,还有的形似小鸡,小鸭,鲤鱼,棉铃,玉米,桃子,稻堆等。正月半中午,每家都吃馄饨;下午人们还将这些食品作为祭品,去坟上拜祖宗,祭田头,晚上,人们三五成群地或提形状各异的灯笼,后甩火球,后过三桥,尽心游玩。在正月半点灯笼的习惯十分盛行。灯笼的形状有兔子灯,鲤鱼灯,五角大楼型灯等,灯挂的地方也很有地方风味,如把众多红灯排成字形或者各种图形,灯内点上蜡烛,用竹杆高高挂起,这叫“拔红灯”,在乡间没条泯沟东西之间插一根竹杆,然后挂上红灯笼,一到晚间,点上蜡烛,顿时似同白昼,登高望去,熬是好看,这叫挂铫灯,在桥口扎成彩楼,上面挂满各式奇异的灯笼,晚间这里又有一番风情。此外在元宵之夜还有跑马灯,调狮子,甩田财,请坑三娘娘,元节姑娘等名目繁多的活动。
俗话说:“吃了两头大,各人寻头路”。正月十六后,欢庆的人们各自重归各行业。至此,春节的活动也就结束了。解放后,闹元宵,趋于简化,但吃馄饨,做绢团,圆子和小孩玩灯的习俗尚存,并赋予新的含义,特别在县城的大街上,元宵之夜挂彩灯,放烟火更是吸引了众多男女老少,有的倾家而出,上街观灯。奇特的烟火,绚丽多彩,把元宵的夜空照映得五光十色,它象征着祖国日益繁荣昌盛。
一千多年来,我们的先辈已在这块美丽的土地上生息、繁衍,在他们长期的生产活动和日常生活中,逐渐形成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各种风俗习惯。这些风俗习惯凝聚了先辈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放映了他们的朴实、勤俭的优良品质。当然在传统习俗中的另一面也夹杂着一些落后、愚昧的内容。人们的传统习俗随生产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也从野蛮走向文明,从愚昧走向科学。本文所载的一些旧时习俗随着文明的发展、科学的进步,有的已被摒弃,有些习俗被注入新的内容,得到了继承和发扬。在世纪之交的今天,我们要致力于建设社会主义新风俗,加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力度,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在欢度传统佳节时,不能忘记树新风、破陋俗应是我们每个人的自觉行为,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作出自己应有的努力。
扩展阅读
春节习俗
早起
有的人认为,如果不早起,田坎就会塌。所以要早起。
开门炮仗
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
拜年
春节里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到亲朋好友家和邻居那里祝贺新春,旧称拜年。汉族拜年之风,汉代已有。唐宋之后十分盛行,有些不便亲身前往的,可用名帖投贺。东汉时称为"刺",故名片又称"名刺"。明代之后,许多人家在门口贴一个红纸袋,专收名帖,叫"门簿"。
民间互访拜年的形式,根据彼此的社会关系,大体可分四类:
一是走亲戚。初一到本家,初二到岳父家、须带礼物。进门后先向佛像、祖宗影像、牌位各行三叩首礼,然后再给长辈们依次行礼。可以逗留吃饭、谈心。
二是初三到亲朋礼节性的拜访。如给同事、朋友拜年,一进屋门,仅向佛像三叩首,如与主人系平辈则只须拱手一揖而已,如比自己年长,仍应主动跪拜,主人应走下座位做搀扶状,连说免礼表示谦恭。这种情况一般不宜久坐,寒暄两句客套话就要告辞。主人受拜后,应择日回拜。
三是感谢性的拜访。凡对人家欠情的(如律师、医生等)就要买些礼物送去,借拜年之际,表示谢忱。
四是串门式的拜访。对于部分左邻右舍的街坊,素日没有多大来往,但见面都能说得来,到了年禧,只是到院里,见面彼此一抱拳说:"恭喜发财"、"一顺百顺",在屋里坐一会儿而已,无甚过多礼节。
古时有拜年和贺年之分:拜年是向长辈叩岁;贺年是平辈相互道贺。现如今,有些机关、团体、企业、学校,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之为"团拜"。
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亦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人们除了沿袭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兴起了礼仪电报拜年和电话拜年等。
给压岁钱
压岁钱(在广东叫做"俾利是")是由长辈发给晚辈的,有的家里是吃完年夜饭后,人人坐在桌旁不许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长辈发给晚辈,并勉励儿孙在新的一年里学习长进,好好做人。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后,放在他们的枕头下过年给压岁钱,体现出长辈对晚辈的关爱和晚辈对长辈的尊敬,是一项整合家庭伦理关系的民俗活动。[14]
占岁
旧时民间以进入新正初几日的天气阴晴来占本年年成。其说始于汉东方朔的《岁占》,谓岁后八日,一日为鸡日,二日为犬,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八日为谷。如果当日晴朗,则所主之物繁育,当日阴,所主之日不昌。后代沿其习,认为初一至初十,皆以天气清朗,无风无雪为吉。后代由占岁发展成一系列的祭祀、庆祝活动。有初一不杀鸡,初二不杀狗,初三不杀猪……初七不行刑,初八不打谷的风俗。
贴画鸡
古时春节在门窗上画鸡来驱鬼怪邪气。晋朝人著的《玄中记》里讲到了前面说到的度朔山上的这只天鸡,说是当太阳是刚刚升起,第一道阳光照到这株大树上时,天鸡就啼鸣了。它一啼,天下的鸡就跟着叫起来了。所以春节所剪的鸡,其实就是象征着天鸡。然而古代神话中还有鸡是重明鸟变形的说法。据说尧帝时,过方的友邦上贡一种能辟邪的重明鸟,大家都欢迎重明鸟的到来,可是贡使不是年年都来,人们就刻一个木头的重明鸟,或用铜铸重明鸟放在门户,或者在门窗上画重明鸟,吓退妖魔鬼怪,使之不敢再来。因重明鸟样类似鸡,以后就逐步改为画鸡或者剪窗花贴在门窗上,也即成为后世剪纸艺术的源头。中国古代特别重视鸡,称它为"五德之禽"。《韩诗外传》说,它头上有冠,是文德;足后有距能斗,是武德;敌在前敢拼,是勇德;有食物招呼同类,是仁德;守夜不失时,天明报晓,是信德。所以人们不但在过年时剪鸡,而且也把新年首日定为鸡日。[15]
聚财
俗传正月初一为扫帚生日,这一天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而把"扫帚星"引来,招致霉运。假使非要扫地不可,须从外头扫到里边。这一天也不能往外泼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财。今天许多地方还保存这一习俗,大年夜扫除干净,年初一不出扫帚,不倒垃圾,备一大桶,以盛废水,当日不外泼。
团圆饭
一年一次的团圆饭充分的表现出中华民族家庭成员的互敬互爱,这种互敬互爱使一家人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家人的团聚往往令"一家之主"在精神上得到安慰与满足,老人家看儿孙满堂,一家大小共叙天伦,过去的关怀与抚养子女所付出的心血而没有白费,这是何等的幸福,而年轻一辈也正可以借此机会向父母的养育之恩来表达感激之情。
过年的作文 篇3
过了这么长的时间,终于过年了。我每天都问奶奶,“还有几天过年?还有几天过年?”我为什么这么盼过年呢?因为哥哥姐姐们要来,我可以偷看哥哥发短信,让姐姐加我为QQ好友。为了迎接新年,我准备了变色龙,装饰房间。我还让妈妈给我买了两件新衣服,一件是裙子,一件是唐装。裙子是灰色的,袖子上是小白毛,还配了一个白毛坎肩,上面还绣着小花;唐装是粉红色的,上面有圆形的纽绊儿,还绣着花边,穿上很漂亮,可是大家说有点像小丫鬟。
春节到了,哥哥来了。我粘着哥哥,像贴粘糕一样,偷看哥哥发短信,他打牌的时候我捣乱,他玩电脑的时候我跟他抢,早上起来第一件事就是去大厅吵吵,把哥哥叫醒。这段时间,我睡得很晚,有的时候天快亮了,还在被窝里翻来覆去地不好好睡。
过年还有几件好事儿,比方说,二大爷每年初二都带我上街买玩具,今年给我买的是公主的装饰盒和动画片里的美羊羊。公主的装饰盒回到家我就开始动手做,自己不会做的就请妈妈帮忙,把妈妈的眼睛都累花了。最后做出了公主的头花、项链、手链等等,我都自己戴上了。我把美羊羊放到我的新款旅行书包里,怕它孤单,就把所有的玩具都放了进去,拉着这个小旅行包在大厅走来走去,逗得大家直说,要把新书包撑坏了。该说好吃的了。我最爱吃的就是大爷做得香辣肉丝和二大爷做得鸡翅,餐桌上还有许多好吃的,比如海参、螃蟹、大虾、猪爪等等。
我喜欢过年。
春节快到了,和同学交流,自己家打算怎么过年?自己打算做什么?写下来。
去年春节时你最高兴的事情是什么?写下来。
评选自己或班级一年来的五件大事,选一件下来。
除夕,我跟爸爸学包饺子。首先,我把包饺子的皮放在手心,接着就用筷子填进馅儿,然后,用手指把皮捏紧,费了好大的劲才包了一个。爸爸虽然是我的师傅,其实技术也不怎么样。我们父女俩花了好几分钟的时间才包了那么几个。望着摆放在桌面上的“作品”,爸爸风趣地说:“这些饺子真像黄山的石头——奇形怪状。”我看着自己包的饺子,有大有小,大的像个“大胖墩”,而小的就是“小不点”了。不一会儿,视察员——妈妈来验收“产品”了,她看见这些“伪劣产品”,就让我们“下岗”了。没办法,我和爸爸只好重新寻觅岗位。
吃年夜饭了。望着桌子上的一道道美味佳肴,我抓起筷子,频频出击,大饱口福。就在这时,吃得正欢的爷爷不知怎么的,变得_脸的尴尬。原来,一团米埘把爷爷的假牙给粘住了,惹得我忍不住发出了“咯咯咯”的笑声。爷爷自己也乐得叫开了:“好吃!好吃!把我的牙齿都吃掉了!”“哈哈哈——嘻嘻嘻——”欢乐的笑声从厨房里一直飘向窗外。
饭吃饱了,我们又围坐在电视机前欣赏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就在这时,我一次又一次地收到了长辈们给的压岁钱。大人小孩一个个脸上都笑盈盈的。欢乐、祥和、喜庆、温馨的气氛洋溢在每个人的心间。
大年初一的早晨,我早早地就起床了。我穿着崭新的衣服,开开心心地走出房间,与其他小孩子们一道,高兴地叫着:“新年好!新年好!”噼噼啪啪的烟花爆竹声不绝于耳。
过年真快乐!
“噼里啪啦”的一阵爆竹声,把我从沉沉的美梦中唤醒。原来是爷爷在院子里放鞭爆呢。
过一会儿,爷爷走到我床前,“凡凡,起来,喝口糖水,祝愿你一年的生活都甜如蜜。”我乖乖地喝了一口红糖茶,嘴巴里立刻变得甜丝丝的。我想再睡会儿,爷爷说云云马上要来我家拜年了。太好了!一想到云云要来,我赶紧起床,我可不想等云云来了,我还赖在床上呢。我穿上粉色的羽绒服,黑裤黑靴子,妈妈给我扎了两个朝天辫,爸爸在一旁说:“乖乖,凡凡都像个大姑娘了,真漂亮。”
等我忙完一切,云云和她爸爸已经走进了爷爷的院子,天哪!云云今天更漂亮,大红的棉袄上面印着一个个长耳朵的小白兔,下面穿着粉色的裙子。云云一进门就说:“祝凡凡妹妹越来越美丽。”我赶紧拿出早为云云准备好的礼物—一盒德芙巧克力,包装袋里也有一只可爱的小兔哦。顺嘴说出:“恭喜叔叔工作顺利,祝云云姐学习更进步。”
我们俩走到爷爷奶奶跟前,说:“恭喜爷爷奶奶身体健康,万事如意。”爷爷笑着说:“祝你们俩像小兔子一样越蹦越高。”说着就发给我们一人一个大红包。我们俩一拿到红包,就赶紧出门找小伙伴们玩去喽。
一出家门,来到小巷口,正好看到一群小伙伴正在放爆竹。我跃跃试试,可又有点胆小,心想:万一刚点着就炸到我怎么办?不过,我还是战战兢兢地抽出第一支掼炮,点燃后把它抛出老远,然后掉头就跑,躲在墙角边,用力捂住耳朵。云云在一旁看到我这个胆小样子,和别的小伙伴们一起大笑起来,我觉得很没面子。就奔回家特地找了一个长长的烟花来炫耀,我用火柴点燃后“轰”地一声响,小伙伴们都吓了一跳,而我却从容地拿着烟花,得意洋洋地笑着,那个感觉可真叫爽啊!
不一会儿,我和伙伴们又一起玩起了鞭炮、烟花,我们一个个激动地叫喊着、奔跑着。真希望新年里的每一天都像今天一样热闹精彩啊!
过年的味道越来越淡。
周末的时候每一间大些的商场都挤满了人,很多母亲带着孩子买衣服,超市像是电影院散了场。洛卡小镇的衣服因为全场三折,当然三折也是颇贵的,它过百十平米的小店,那天却放了8个人在收银,柜台上的衣服还是堆成了小山,顾客拿着大把粉红色的票票排队。有的小店请来写字的人,当面写了春联送给顾客。街上巷子已经有很多卖鞭炮的小摊位支了起来。这就是过年的味道吧。
小时候因为一年也办不了几次新衣,所以格外地盼着过年,家长总是在刚放寒假的时候,带着孩子或买或做,从头到脚弄一身新的,然后放在柜子里。大人上班去,小孩子就拿出新衣服左比下右比下,拿出新鞋子,穿上走二步,再放回去。男孩子喜欢比谁家的鞭炮买的多,花炮的大小,谁家的飞天鼠远,女孩子就收敛一些,暗中比着谁的头花好谁的皮鞋好。
小时候吃的东西虽然平常也不缺,但就是喜欢人多吃的热闹,堂表兄弟姐妹聚到一起,什么都分外好好吃起来,记得一次我和二个表姐一会儿工夫吃完了一大瓶糖蒜。要是把全部小孩子单放在一个桌子上,就只见空盘子哗哗垛起来,肚皮浑圆也不会放过下一盘,大人们时不时过来敲敲自家孩子的脑壳说难道平时虐待了你们不成。
从什么时候开始过年就索然无味了,没啥盼头了,害怕长辈问这问那。兄弟姐妹们见了面似乎一句共同语言都没有了,变了的应该是我,不是环境吧,看见街上还有那么多小孩子过年的.时间里快乐的像蝴蝶般飞来飞去。真希望这种快乐的感觉不要随时代变迁,再过很多年,大人且不提了,仍有小孩子盼着过年。
本来计划春节的时候出去旅游,却又不忍看见父母寂寞的眼神,决定还是陪着他们,且送他们一只快乐的小狗。
要过年了,过年的味道越来越浓,说是味道其实是闻不到味道,但可以感觉到,看得到,听得见,在心中深深地感受到。
路边小店的红灯笼已经高高挂起,特别是卖对联、灯笼、挂饰的店铺,在门口挂满红灯笼、大对联和各种饰品,一片红红的颜色特别显眼。小区的路口也拉起“欢度春节”的红横幅,道路两旁挂着灯笼,今年还在每个楼道口帖上对联,让人们感到过年的味道。
过年图的是喜庆、欢乐,人们脸上都流露着迎接新年的喜悦。什么“尾牙”、“年饭”、“年终奖金”、“抽彩中奖”,“放假几天”、“上哪去玩”、“回家票买了吗”,等等这些话题都是街头巷尾、公交车、商场,各种人群集中的地方谈论最多的。这些是甜蜜蜜、喜滋滋、乐哈哈的感觉。
随着过年的次数越来越多,对过年的味道的感觉也越来越多,酸甜苦辣,五味俱全。当然,欢乐和兴奋是主要的,让自己高兴起来,让家人高兴起来,让亲朋好友,让所有的人们都能高兴起来,是最大的心愿。家和万事兴,人和事更兴。人人都有欢乐和喜悦的心情,这种生活才是理想的。我想这只能是理想,是人们的一种向往。
其实,过年的味道也是在变的,千变万化。过去、现在、将来都会变男女老少、千家万户,你们、我们和他们,就是对你、我、他来说,每个人的感觉都不一样;每个年龄段、每个时间段、每个地域,过年的味道都是不一样的。
小孩子最爱过年,蹦蹦跳跳,欢天喜地,“过年了,过年了!”“新年到真热闹,敲锣打鼓放鞭炮!”这是孩子们闻到的甜甜的年味;前几天一位刚毕业的女大学生来电话说:“真不想过年,我又老一岁了”,这是青春少年感觉到酸酸的年的味道;表弟在QQ上传了一张昂首挺胸,头戴安全帽站在公司的建筑地上的彩照,他被评为年度企业优秀员工,这是事业中人感觉到的美美的年的味道。
要过年了,我感觉到了浓浓的过年的味道,我喜欢过年,家人团圆,朋友聚会,一年就这么一次过年啊。
过年的作文 篇4
残雪留寒,羊羊得意。不闻爆竹噼啪响;不见亲朋酬酢时;不尝酒肉桌桌满;不觉年味岁岁淡。年逝年来,春去春归,此刻此景,异乡异客。爆竹梦中扰,吊钱上了窗,饺子出了锅,红包占了手,桃符压了邪。通宵灯火人如织,一派歌声喜欲狂。紫气东来,春光伊始,愿得来年“喜羊羊”。2015年2月,我与加拿大寒冬的初次见面,多伦多冰天雪地,寒风刺骨。春节前夕,难得清闲,伴着窗外雪纷纷,静静地浏览着网上的文章,几分惬意。无意中,“春节”两个字印入眼帘,内心一颤,《北京的春节》-老舍。六年级时学过此文,语言朴素却不乏生动,我至今印象深刻。今日再次拜读,一见如故,备感亲切。虽与今日相隔百年,却毫无隔世之感,望着桌前日历,百感交集,勾起了我些许的春节记忆。
按照传统天津的春节差不多是从农历腊月初八开始,一直到二月初二龙抬头结束。最热闹也就是三十儿到初五几天而已。腊八节意味着春节的开始。虽说是传统,但家里一般不怎么熬腊八粥。腊八醋一定要泡的,奶奶家总会提前泡上一大桶,过年时那醋色味双全,一直可以吃到出正月。年前少不了备吃的,现今大都是冷冻的食材,加热即食挺方便。奶奶一般会做好素什锦,顿好牛肉、猪肉,炸好丸子,买些酱货置于冰箱,预备着过年。二十四,扫房子。现今大都是钟点工的活,拿一扫帚裹上布,房顶,柜顶无一死角,有扫除一年晦气之意。二十六顿大肉,二十七宰只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帖道酉。老讲究儿,搁在今日定有些许不合适,或许我家唯一按照这个讲究的就是二十九那天,贴道酉。道酉即为如今的“福”字,“吊钱儿”。“吊钱儿”天津的特殊称谓,在市区很常见。象征红红火火,幸福吉祥。若家家户户贴上几张“吊钱儿”,“福”字,总能热热闹闹地映衬出几分年味儿。每年年前,我和爸妈都会去天津古文化街。古香古色的建筑群,而配上灯笼及富有春节特色的霓虹灯,像是办喜事,人来人往些许嘈杂,弥漫着浓郁的年味儿。有的摊位一年就出来这么几天。我总能在戏楼前面空地上,黑压压一片众多卖“吊钱儿”的小棚子找到那个摊,买了几年与老板熟了。“福”字、“吊钱儿”买几张,大小,贴在哪,我门儿清。有时还会画上一张家里的平面图,都是我一手设计的。再配上一副对联,几盏灯笼,好似家庭庙会一般。小时候爸妈还喜欢给我买华服(汉族传统服饰),一般三十儿穿上,戴上阿哥帽,再配上一双老美华的布鞋,乍一看,大户人家的少爷,甚是讲究。当然到古文化街一定要来上一碗一碗热腾腾的茶汤(天津小吃),端着热腾腾着茶汤,嘴里冒着热气,看着来来往往穿梭于戏楼前的人们,手里拎着刚买的年货,每每此刻此景,说不出的欣喜。二十九的晚上,贴上买回来的“福”字,“吊钱儿”。我享受此过程,搬着梯子满屋跑,能折腾一晚上。
爬上梯子,熟练地接过爸爸在下面递给我的擦好牙膏的“吊钱儿”(为了揭下来时方便,所以“掉钱儿”都用牙膏沾)。贴时要注意要正面朝外,而且讲究必须是双数。大概摆好位置等待爸爸一声令下“贴吧!”这才贴好了一个。立体的“福”字比较棘手,由于胶带固定不住,所以有的时候会拿钉子楔在墙上。爆竹声中一岁除。年三十总是被楼下的放炮声吵醒,虽说已经是中午,但总是困意十足。懒散地起床,换好新衣服。傍晚原本水泄不通的道路上仅有屈指可数几辆车,整座城市如空城一般。年夜饭在外边吃,我们一大家子,几家亲家也总会聚在一起,管他味道好与坏,一年一次,热热闹闹。小时候吃完年夜饭总闹着要去姥姥家,后来懂事了知道初二才是“回娘家”的日子。前几年吃完年夜饭会在小区前面放上几个烟花,这阵势不次于焰火表演,那时候总会引来周围居民的驻足观望。近几年,雾霾严重,我也长大了,少了童年对烟花的神秘感,就不买花了。回到家,大人们包饺子,我挑三拣四地看春晚,看看微博,微信,熬到十二点。新年的钟声敲响,楼下的鞭炮声络绎不绝,全家人坐在一起吃素馅饺子,象征来年平平安安。压岁钱来喽!“爷爷奶奶过年好!”“大大娘娘过年好!”红包就拿到手了。吃完了饺子,炮声也渐渐平息了,我们就准备回家了。在我的印象中好像就没有一宿不睡的守岁。爸爸一般会去大悲院祈福纳祥,基本年年如此。正月初一的中午去奶奶家吃饺子。
下午到舅爷家拜年,这或许是这一天最重要的事了。而正月初一的晚饭是比较丰盛的,奶奶年前精心准备的素什锦、炸丸子、炖牛肉、扣肉到这一天晚上才会出场。晚饭过后,沏好茶水,切好青萝卜,备好水果,支好牌桌,掏出那一年不见光的麻将牌。大人们开始打牌,年年都是爷爷奶奶输的最多,却乐在其中,过年图个热闹儿。我喜欢坐在边上“观战学习”,甚至有时候还是“替补”,一般打到十一、二点就结束了。正月初二,天津的“姑爷节”,回娘家的日子。这一天是姑爷给岳父母拜年的日子,姑爷手里肯定要拎着富有特色的“京八件”,马路上人来人往,大都拎着点心盒子。我们一般都是中午去姥姥家吃饭,姥姥也会在年前准备素什锦、炖牛肉之类富有春节特色的饭。
“姥姥姥爷过年好”,姥姥姥爷就会把压岁钱拿出来,而且不止一份,因为初一好多亲戚拜年来就把钱给了,所以我喜欢初二,收到的压岁钱多。正月初三、初四多以家庭聚会为主。一天“娘家人”,一天”婆家人”。我还有一个必不可少的活动就是听相声。天津人民体育馆,郭德纲每年初三、初四都有天津的省亲专场,其中一天我和爸爸一定会去的,而且票必须是内场的,年年都座无虚席,听相声也成了天津人民过年的一种活动。正月初五这天“剁小人”,俗称“破五”。这天不能串门,家家户户要包饺子。初五回到奶奶家吃饺子,印象最深的就是把菜板剁得叮咚响,向邻居以示“剁小人”。这天过完了,春节的高潮部分也就结束了。正月初五以后,大都是朋友聚会。我们家一般这个时候都会出去旅行,一般会去南方暖和的地方或者出国。正月初六到正月十三、十四这一段时间基本都外地旅游。这一段时间也是春节的“低谷”期。正月十五,传统节日元宵节。这是春节最后的小高潮了,这一天都会回到奶奶家,晚饭依旧很丰盛,有鱼有肉。晚上还会把没放完的鞭炮解决掉,这天晚上的炮声会多一些。晚饭过后,大家一起吃元宵。相比年三十,这天总有些许低落,圆月悬空,伴着渐渐消失的爆竹声,这年就算过完了。正月十六“遛百病儿”。这一天大伙都会出来溜达溜达,祈求把身上不舒服的地方全部“遛”掉,象征来年健健康康。对于学生来说,那时候应该已经开学。二月二,龙抬头。放了学剪个头发,回家吃两口焖子,不知不觉的来到了新的一年,春天来了。停笔向窗外一看,阳光明媚,光线透过窗户打在屏幕上,有些刺眼。
洋洋洒洒两千多字,一新春记忆作文以时间为顺序流水账,却是对春节满满的'回忆,回忆甚多,感触颇多。临近春节,与家人电话闲谈,均抱怨年味儿不足,毫无心气儿。我笑道:年味儿看不见,摸不着,那是种心态,一种感觉。过去年前街上车水马龙,一派国泰民安之氛围,如今年前的马路上总会交通瘫痪,尤其周末,灯红酒路的城市中总洋溢人们年前的那种浮躁,怎能不称之为年味儿?过去胡同家家张灯结彩,弄的灯火通明,如今各大商场也是通红一片,年货摆在了最显眼的地方,总循环着那首《恭喜发财》,再看看拿着广告单精挑细选的人们,怎能不称之为年味儿?过去一大家子在年三十聚在一起,吃到了一年中最丰盛的一餐,如今各大饭店爆满,除夕晚上的城市如同空城,街上走过弥漫着刺鼻的爆竹味,怎能不称之为年味儿?当除夕晚上新年的钟声响起,那一声声的拜年短信,那一阵阵的爆竹声,那一锅锅的素馅饺子,也许是年年一成不变,让人们厌倦了,觉得年味儿淡了。全家团圆的那种气氛;朋友圈晒的各种美食;微博发的旅游照片;除夕晚上那熟悉的春晚;广播里那激昂的拜年声。这不正是年味儿吗?有多少人一边浸在现代的“年味儿”中,而一边抱怨“年味儿”没有了。“年味儿”其实没淡,只不过是换了种形式,就让有的人牢骚不断。而现在人们所吐槽的“年味儿”淡了其实是对过去简单、幸福生活的一种怀念罢了??时光荏苒,岁月穿梭,年复一年。春节过后也就意味着春天来了,一年之计在于春,紧张忙碌的一年又在这个崭新的春季开始了。愿诸位在羊年里身体健康,笑口常开!
过年的作文 篇5
借助移动互联网的勃兴,马年春节最大的亮点是网上抢红包。
非常巧合,最大的赢家属于一个姓马的人。
他叫马化腾。在他荣膺中国首富称号不久,便双喜临门。春节期间,他执掌的腾讯市值首破万亿港元成为行业头条。
马化腾似乎在正确的时间做了正确的事情。
他的成功背后是日渐式微的传统年俗:春晚借助冯小刚也不过最终惨淡收官,爆竹更是在公众环保意识上升的今天跌入低谷。公众亟需一个新年俗来填补空白。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六亿一千八百万,其中,手机网民继续保持良好的增长态势,规模达到五亿,年增长率为19.1%,手机继续保持第一大上网终端的地位。
网上抢红包以其快速、新鲜、刺激的玩法吸引了万千公众的疯狂加入。
据腾讯提供的最新数据,从除夕开始,截至大年初一16时,参与抢微信红包的用户超过五百万,总计抢红包七千五百万次以上。领取到的红包总计超过两千万个,平均每分钟领取的红包达到九千四百一十二个。
除了移动互联网商业巨头的掘金暗战,如此众多的国人疯狂卷入耐人寻味。
网络抢红包更多的是微信朋友圈中熟人互相发,交情之上,更有金钱。数额虽说没有硬性规定,但多多益善,且往往秉承礼尚往来的规则,比如你只忙着抢而不发,则会沦为众矢之的,会落下阿巴贡、葛朗台、波留希金之类的外号,多数情况下,一片哄抢之中,彼此联络了感情,从陌生走向熟悉,从熟悉走向亲近。
也不乏唯利是图者。在节前网上疯传中国首善陈光标除夕要在微信上派发两千万元红包后,便有人冒充标哥被很多群邀请加入,狂抢红包就是不发,结果被举报到公安,被定性为诈骗。
当下中国贫富分化严重,微信群宛如小社会,红包发放数目往往与社会中的地位尤其是财富拥有量成正比,土豪反哺穷人之举频频上演,但如果较劲,便有互相攀比炫富之嫌,不乏除夕夜一掷千金、事后懊悔之人。
春节的前奏,是当今世界最大的人口迁徙,三十六亿人次的舟车劳顿,相当于整个欧洲人民搬七次家。多么艰辛,多么不易。
可叹一些年轻人,好不容易回到家中,却无暇与老人交流,整日抱着个手机疯抢红包,真是相见不如怀念。
所谓团圆,是彼此有体温有表情地在一起,而不是继续沉湎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忘记咫尺之外有老人盼了一年才相聚的殷切眼神。
如果非要给亲朋发一个红包,也当是亲情的红包,友爱的红包。
如果非要给生人发一个红包,也当是真诚的红包,祝福的红包。
从本质上说,网络红包是金钱遇到移动互联网的热恋,是一场物质主义的节日狂欢,无人胜出,除了微信。
抢红包,抢出了“年味”还是“醋味”?
正方
李冰洁:“抢红包”是不可阻挡的`“时代年味”
今年春节过年最大的娱乐项目是什么?也许有的人回应说“抢红包”。是的,“抢红包”是今年春节的一景,这也是今年春节的新气象。
“抢红包”是一种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刷新、升级,乃至颠覆了传统的“红包文化”,身在两地的人,即使远隔千里,也可以互发“红包”。在“抢红包大战”中,大家就是图一乐。
然而,关于“抢红包”的质疑声音也一直未断,比如有人说“抢红包”冷了亲情,有人说“抢红包”玩物丧志,有人说“抢红包”者已经“走火入魔”。
种种质疑声音的出现或许不可避免,但我们不必彷徨和焦虑,应该以积极乐观的眼光看待这种新气象。时代在发展,当然年俗文化也在发展。当前,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在“数字时代”中开辟和寻求过年乐子,或者有意无意地加入了对“数字年味”的创意和发展行列。他们都给过年文化增添了“新鲜血液”。
新的时代,过年文化也需要发展变化,要与时俱进,而“抢红包”正是过年的新载体,是新的年味。
反方
斯涵涵:莫让红包抢走了我们的时间和亲情
抢红包的火热,以致很多人成了专职的“抢手”,一个个都抢得手发酸。但当越来越多的人们因忙于抢红包而忽略身边亲人时,世上最遥远的距离就变成了“我看着你,你却在抢红包”。
春节家人欢聚一堂、其乐融融的温馨时刻被红包抢走,让有的人不能容忍。比如某男子看不惯妻子疯狂抢红包,“你到底要抢多少钱,我一次性付给你。”
更多的人还是显得无可奈何,最终选择“妥协”。
微信红包是互联网应用技术和传统习俗的巧妙结合,强化了网络空间的交往,增进了感情交流的互动方式。然而,任何事物都有利有弊,微信红包也不例外。若不分场合不分地点抢红包,抢红包从闲暇消遣的“好玩”“雅趣“,演变为春节假期的“家庭大战”,甚至因此食不下咽,夜不能寐、冷落家人,疏远情感,实在是舍本逐末。
痴迷于某种事物而不能自持,异变为成瘾的思维与行为定式,无异于一种心理疾病。高速发展的互联网科技正在不断改变人类的生活,但人类有着强烈的社会属性,当我们对抢红包趋之若鹜,难得的春节长假里,只见网络红包不见身边亲人,不妨扪心自问,到底是我们在抢红包,还是红包在抢我们?
我们向来注重礼节,人情来往、待人接物中关注对方,应答得体是一种礼节,也是一种亲近感情的别样表达,而一门心思就想抢红包,心不在焉,由此怠慢了别人,也显得非常不礼貌,不文明。
为抢红包夫妻反目虽是一个个案,但这个特殊的事例,向人们发出警示:为抢红包冷落家人、淡薄亲情是买椟还珠。正确对待数字通讯化时代的网络新事物,珍惜亲人相聚时的美好时光,用亲切的交谈和笑容维系美好的情感,当真诚交流和微信红包相辅相成,人间的亲情日渐紧密而不被红包稀释,主次分明而不是本末倒置,才能消弭亲情的距离,感受新春的温暖和力量。
莫让抢红包盖过亲情"主题歌"这个春节长假,手机上抢红包的火爆程度令很多人开了眼界。家人团圆、亲友聚会等场合,总有人低着头紧握手机、紧盯屏幕,频频滑动指尖抢红包。毫不夸张地说,抢红包着实成为羊年新春的一道全新风景。
新春佳节是家人团聚、共叙亲情的时刻,向亲友派发红包是传递祝福与关爱的民俗传统。移动互联网迅速发展,让抢红包从线下走到线上,一些远隔千里的好友也能穿越时空为彼此送达一份心意,一些电商巨头也借机为观众奉上“红包大礼”,给人们的假期增添了不少欢乐。
但是,凡事过犹不及。不少人发现,抢红包正从消遣的“伴奏曲”演变为春节长假的“主题歌”。游子千里归家,依旧没有跳出方寸屏幕,抱着手机抢得不亦乐乎,把满怀期待的父母晾在一边;老同学的微信群里,旧友说话无人应答,丢个红包立刻“炸锅”;有的微信群玩红包接龙,“你方发罢我登场”,不分昼夜抢得昏天黑地。更有甚者,洗漱、做饭、开车等红灯时都有人紧盯屏幕,生怕错过红包。
难怪有人惊呼,抢红包正在毁掉春节。无论多么抢眼的“红包”,也难以换来亲人温馨的笑脸。试想这个假期,一些人为抢红包甚至没有看上完整的节目,没有和亲人说上几句称心的话语,没有来得及和爸妈唠唠知心嗑。这样的春节过法,未免本末倒置,得不偿失。
抢红包、刷微信不应成为生活的主题。春节长假过半,不少人又得准备踏上归程。趁着长假的尾巴,请放下手机,给父母妻儿一个微笑和拥抱,重新唱响亲情的春节“主题歌”吧。
过年的作文 篇6
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已经经历了45个春节。沉浸在春节中,我善感的心更是思潮起伏,难以平静。
在我的记忆中,我们农村娃在那个时候的最大的企盼就是过年。
小时候老盼过年,那是因为贪嘴。桌上的菜肴是丰盛的,喷香肥腻的鸡鸭鱼肉奢侈地安慰着我们一直寡淡的胃肠。那时,一年到头难得吃上几回大鱼大肉,大人们在过年时,尽管内心充满着酸楚与无奈,充满着希冀与渴盼,家家无论再穷,都要割上几斤猪肉或杀几只鸡子来庆祝过新年。从正月初一到元宵节,家里三天两头有老亲旧卷走访,一有客人就有肉吃,我们自然能搭上嘴福,小孩子哪个不喜欢呢?我们姊妹四人,只有小傻弟最贪吃,于是,一到年末,我们懂事的三姐妹总是缠着母亲少割点肉,正月初一包饺子让母亲包豆腐素饺子,这样,家里来客人时,免得父亲下厨作难。母亲总是在父亲煮完大锅菜后,给我们一人夹一块猪肉吃,并一个劲地说以后会让我们吃个够。
小时候老盼过年,那是因为我们可以野着性子玩耍。过年的时候,学校放假,大人们不像平时那样逼着我们干农活,我们可以野着性子玩。最难忘的是玩冰溜。虽然我是个女孩,却比男孩子还要胆大、调皮。位于深山的我们,冬天特别寒冷,门前的小河总是结着厚厚的冰。于是,我总是吆喝上小伙伴们去小河比赛扔砖头,看谁扔的远,看谁砸开的冰窟窿多。房檐上会有冰串挂着,拿竹杆横着打过去,齐刷刷落下来,然后捡起来玩,直到化成水滴流尽。偶尔会有雪,那时候,笑声会如雪花在场院里纷扬,滚着雪球,垒着雪人,冻红了小脸,冻僵了小手,头上的帽子脖下的围巾往往转移到了雪人身上,如果不是大人们一个个强行拖回家,是可以陪着雪人过夜的。
小时候老盼过年,那是因为我们有新衣服穿。三十晚上,父亲早早地烧上一大锅热水,让我们一个个洗澡、洗脚。临睡觉前,母亲便把做好的新衣服给我们套好,让我们穿上新鞋在她面前试一试,望着我们高兴的样子,母亲更是笑得合不拢嘴。所谓新衣服,就是用母亲自己织的花棉布做的,新鞋也是母亲做的布鞋子。第二天,盼望许久的新衣裳穿上了身,辫梢鲜艳的红绸在跳橡皮筋时如蝴蝶般翩飞于耳畔肩头。我们小孩子们在一起,便比着谁的衣服漂亮。手巧的母亲尽管用的同样是棉布,可裁剪时用不同的图样,因此做好的衣服格外美观,使得小伙伴们总是围着我们看,一个个那羡慕的眼神至今仍历历在目。
小时候老盼过年,那是因为喜欢那时农村过年的氛围。过年的时候,房间里总是窗明几净的,床上的被褥散发着阳光的味道。父母一改往日的来厉,和善着面容叮嘱我们不许吵架。口袋里一定会有糖果的,去亲戚家拜年时,甜甜的叫声会换来一个个小红包。母亲总是大方地让你收着。然后,就在你一个个拆着红包,计算着压岁钱的数额(最多是一元钱)快乐而满足时,开学的日子到了,母亲伸手问:你的压岁钱呢?这个时候,你遗憾地明白:年,过去了
小时候老盼过年,那是因为喜欢那象征着喜庆的鞭炮。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不仅象征着喜庆,也预示着新春的到来。农村的孩子们,无论女孩还是男孩,一年到头儿除了上学之外,就是帮着家里干各种农活儿。挖猪菜、放牛、割草、拾麦穗儿、搂柴火、积肥、锄地……都少不了我们,甚至我们假期也是与农村的.节气相呼应的,如我们比城里的孩子们多的麦收假,秋收假等等。在一样样农活中,在我们付出辛劳的同时,也埋没了多少童真与乐趣。所以只有在过年的时候才会释放出属于自己的欢乐。而燃放鞭炮则成了这种释放不可缺少的载体。过年时的大人们,会到集市上大大方方掏一次腰包,从热闹非凡的市场上买回二踢脚、机械小鞭炮、大鞭炮等等爆竹,供我们过年时玩耍。那时的农村,没有城里人燃放的五颜六色的花炮,什么彩灯、礼花、震天雷等等我们闻所未闻,更不用说是见过了。尽管如此,大人们给我们购买的那些有限的几种花样鞭炮,对于我们来说就足够叫我们爱不释手的了。我们深知,我们手中的花炮是来之不易的。所以我们格外的珍惜。大挂鞭也好,小挂鞭也好,有的100头一卦,有的则是300头一卦,可我们为了能在整个正月里得到那片刻的喜庆,我们会小心翼翼地把他们拆开来,由挂鞭变成一个个小炮,然会再一个个地去燃放,目的就是想慢慢地享受这不同凡响的代表着春的信息的鞭炮声。明明是挂鞭,我们却要把他们拆开来人为地弄成绿伞的小炮。之后,我们左手攥着几个小炮,右手拿着一截香头,一点一放。当小炮点燃后,需要掌握好燃放的时间,早扔出去就会掉在地上,炮捻由于受到震动而熄灭,变成哑炮,所以必须在小炮即将爆炸的一瞬间扔到天空中去,这样才会换来小炮在夜空中释放出来的片刻的灿烂光芒,这片刻的火花,足可使我们兴奋不已的了。过年留给我的记忆,只有年三十的时候村村相互呼应而连成一片的鞭炮声所织成的欢乐气氛和浓浓的年味儿。
三十年多年过去了,我早已远离了曾经给我带来欢乐的家乡,可每当春节,听到窗外震耳欲聋的鞭炮声,望着窗外腾空而起的缤纷的节日礼花所绽放出来的夺目的色彩,我还是时不时地想起家乡过年的景象。时常想起给我们带来欢乐的小炮和“刺花”……
后来渐渐长大了,我盼过年的心情也就不那么迫切了。
成年后就怕过年,忙碌了一年本应该歇歇了。辞旧迎新,中国人讲究过年。作为从深山里飞出来的我,更是惦记着娘家、婆家、亲戚……于是,大小商场逛遍,大包小包提回家。
自从87年母亲去世以后,我和姐姐相继离开家后,父亲总是盼望我们能回家过团圆年。那时,我和姐姐总是给一个失望的答复:要看门确实脱离不开。
年轻时,还没有更深地理解心里那份深深的牵挂。随着年龄的增长,直到自己作了母亲,心里那份牵挂我渐渐体验到了,也深深地理解了作父亲那份永远剪不断的长长的思念。每年的腊月二十三以后,77岁的父亲总是拄着拐棍站在村头天天在村口等待,盼望着我们回家。当我和姐姐在腊月二十五(六)突然出现在他面前的时候,看见父亲那份由衷的惊喜,那份真实的高兴,看见脸上堆满的笑容变成了五线谱……不知为什么,我的心里突然酸酸的,眼泪不听话的滚落下来,父亲却安慰我说:“回来就好!回来就好!多高兴啊!”
父亲是一位伟大的父亲,他勤劳、善良,知书达理,他的一生是劳碌的一生,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罪,只有他自己知道,为了把我们抚养大,他累得早早的衰老了,头发白了,手粗粗,腰也弯了,满脸皱纹。当他把我们养大了,我们又一个个离她远去,他的晚年只剩下了一份孤独,一份希望,一份永远的牵挂……当我们回到他的身边这一刻,我觉得真的很对不起,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每一天的心都在拉出思念的长纤,那长纤的另一头栓在我们身上。他说:他每天都在不停地想着我们这个在干什么,那个在干什么,累不累?冷不冷?想着想着,眼前就会出现我们小时候的活泼可爱的影子,他的嘴角会露出笑容。
在回家的日子里,父亲也忙这儿忙那儿,忙着让妹妹给我们做好吃的,每天乐得嘴都合不拢了。那几天,在享受着亲子之情。每当看见父亲那高兴的神情我的心都在隐隐作痛,我害怕时间很快过去,我把每一分钟都当两分钟过,我真想为地球制作一个定时器,在我和在一起过年的时候,能把时间定格在年假这段时间里,多给一份快乐,多给我一份享受,希望有一天我的理想能实现。
时间在一分一秒的过去了,亲人的爱在一分一秒的凝聚着,离开的时间在一点一点的逼近,我的心在一点一滴的颤抖着。终于在不知不觉中,在亲亲热热中,在不想过完的情况下瞬间就过完了,我们又该返回工作岗位了。在要走的那天,我们回来时那份高兴和急切没有了,有的只是难舍难分,父亲说:“工作重要,到时就该回去,放假再回来。”说时显得特别轻松,但我知道的心此时的感受,他多么不希望我们离开呀。我们离开家时总是要送我们上车,在小车开动的瞬间,我看见在向我们招手,他的身影在我的视线里模糊了,此刻我给留下的是一份加倍的思念和孤独。
今年8月份,我可怜的傻弟又走失了,至今杳无音信。每当刮风下雨,我们的心像刀割一样疼痛。我们深知,年迈的父亲更是度日如年。尽管在我们面前,父亲尽量装出一幅轻松的样子,但我们何尝不知他那滴血的心。
过年,体现着浓浓的亲情,体现着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过年的氛围更浓,情更真,谊更切!
过年的作文 篇7
“昨夕犬年欢歌迎大地;今朝猪岁新景满神州。”
伴随着春晚上“三、二、一”的倒数声,这个喜气洋洋的“20xx”就算是真正来到了。
春节,是新的,是乐的,是喜气洋洋的。家家户户在门上贴上大红的春联,寓意着新的一年的吉祥如意。邻里乡亲,男女老少,身上无不戴点红可不是,对门又有人拜年了大包小包就往家里拎,真是好一派热闹景象!
今天是大年初一。清晨,暖暖的太阳抛开20xx的乌云密布,有幸光临了我的房间,照在我身上,觉得暖洋洋的。鸟儿从树梢探出头,叽叽喳喳地叫起来,仿佛在说:“新年好!新年好!”楼下一阵阵小朋友们在追逐打闹的声音传入了我耳畔。就这样,伴随着鸟语花香,我醒了过来。
我兴奋地趴在窗台上,大叫着:“妈妈!妈妈!快过来!”她走进了房间:“干嘛呀?”我意味深长地对她挤了挤眼,指着窗外说:“你看今天天气这么好,要不要考虑带我出去玩呀?”她笑了笑:“好吧。穿上衣服,赶紧走人。”我疑惑地:“去哪儿?”你不是一直要去苏州中心吗?”。
汽车行驶过大大小小的街巷,喧闹的街市却没有了往常的氛围,显得异常安静。“应该都回家过年了”我心想。终于,近半小时的路程,一座高楼终于矗立在眼前园区的雾霾茫茫,视线通常都不太开阔,可这幢形似“秋裤”而闻名于世的奇特大楼,却老远就瞅见了,像极了高耸入云的巨人,为自己的“秋裤”施上了魔法。这幢楼屹立在雾霾之中,更让人感到了它的高像立在云里。
开近点,看见了一块石头,用浓厚的红笔墨刻写着四个大字东方之门。因外形奇特像个拱门而被命名对于苏州人来说实在有些牵强,因为我们都喜欢亲切地称呼它为“大裤衩”或是“秋裤”。性格沉稳的多叫它为“苏州中心”。这也是它本身的功能所在与特征了。
“苏州中心”实际上是座落在“裤衩”下的一大座商场,和附近的商场都差不多,没有什么特别的,可就是因为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派”“壮大”“宏伟”的特点吸引了不少游客游玩。而“东方之门”最大的功能(对于游客来说),也许就是能拍照留作纪念了,毕竟它的外观确实值得欣赏。而我来这的理由,却是希望能登上“东方之门”欣赏窗外华丽的金鸡湖或是城市风景。
结果没有向妈妈表达心意的我却意外走进了商场。只见商场里并没像我所想的一样人们都回家了,冷冷清清。可是却是相反的,异常的热闹。
饭点到了,我和妈妈上了楼。“难得出来,要吃点好的。”于是我们进了家名菜小吃店。翻开菜单可不是,比自己家那里不知贵了多少,几块排骨都标到了42元的价格。最后还是硬着头皮点了。直到吃到路都走不到为止,我们才赶忙离开了饭店。
妈妈说:“苏州中心的`滑冰场是很有名的。”我们上了四楼。一走下电梯,一股“冷热交杂”的气息扑面而来滑冰场到了。为什么说是“冷热交杂”呢?是这样的。商场里原先就打了热空调,这就是“热”,而为了保持滑冰场冰的温度呢,滑冰场内又打了适宜的冷空调。要是站在滑冰场的进口处,你就会感到同时置身于火焰山与冰天雪地的快感,这是无疑的。
我们到了售票口。看了看票价:周一到周五,一个人100元。我惊呆了。但立即有一位小姐向我们介绍,说一次可以滑一下午,只要不出这个场地就都有效。我迟疑了一下,即谁知妈妈已经买好票拉着我往里走了。
“你怎么只买了一张票?”我疑惑地问她。“我不滑,我又不会滑。”她回答:“我不会滑呀!”我一个人滑多无聊!赶紧换鞋!她催促着我。
哦!这可真是一个大工程!我提着一双又黑又硬又笨拙的冰鞋坐到了附近的一把椅子上。我轻轻地将脚探进去。呵?哪探得进,鞋面坚硬地就像甲鱼的壳。
妈妈说:“你用力挤进去,这么大的鞋怎么会伸不进?”我又尝试了一下。“不行。我想要把前面的鞋带解开。”说着,我就去拉鞋带。“唉!不用。”妈妈叫着,“我来。”于是她抓住我的脚裸,一只手提着鞋面,死命地往鞋里塞。“哎哟!疼疼。”我叫出声来。叫的同时,我还胆怯地向四周望望,生怕有人看到一位母亲没有经验地为一个笨拙的女儿穿鞋而发笑,好在并没有。但我还是乖巧地闭上了嘴,忍着疼,费着九牛二虎之力终于塞进了一只脚。妈妈已经脸憋得通红,不知是热的还是用力过猛,总之另一只脚也很快穿好了。在妈妈系鞋带的同时,我脑袋里不知怎么就浮现出了《镜花缘》中林之洋在女儿国被迫裹脚的情节,那一情节,在古代封建社会中极其残忍的,而在李汝珍的笔下却那么有情趣,但正是这种情趣,反映了封建习俗对女性身体以及心灵的扼杀。回过来,想起刚刚穿鞋的画面,却和裹脚有了几分相似。殊不知,裹脚的痛不知比这疼上多少倍!那是撕心裂肺的痛,那是摧残体魄的痛,那是折磨一生的痛。好在伟大的领袖没有让我们感受到这“特殊审美”的痛。
不知不觉的,我已经随着人流上了冰面。那突如其来的寒风使我促不及防,于是我一只手裹着衣服,一只手紧紧抓住了壁上的扶手,一点一点地向前挪动。“真没想到有这么滑!”我兴奋地叫出了声,直冲着场外的妈妈傻笑。“好玩吗?”妈妈笑着说。“可不是嘛?”你也来玩啊!可好玩!滑溜溜的。“我。算了,我不敢的。之前滑的时候摔了一跤,疼死了,从此就有阴影了。”妈妈摇摇头。“你之前也来过啊!”我一下来了兴致,“什么时候来的?”“和你差不多大的时候。”“那你这心里阴影面积是有多大啊!到现在还没散去。”我笑着说。“好了吧你,赶紧滑吧,站在那里像个小老太婆,啰里吧嗦的。刚刚穿鞋花了那么多时间,现在还不滑,要不要出来,回家?”我苦笑地摇了摇头,便尝试着抬脚,像滑轮滑那样向前慢慢地滑。
真好在我有滑轮滑的基础!不过一会儿,我就可以不扶壁自己滑了。于是我慢慢地绕着场地滑行。这时,我被一个身影惊呆了:一个挽着头发,穿着专业滑冰服和滑冰鞋的姐姐正在场地中央转着圈。细看她,耳里塞着耳机,手里提着手机。身上的印花衬托着她雪白的皮肤。一圈又一圈,一回眸又一回眸。她身上的图案也旋转着,把她装扮成了一只自由的“冰上蝴蝶”。她陶醉着,痴迷着,无法自拔,深深留恋。或许是耳朵听见了世上最动听的音乐,又或是她太沉迷于这个角色了。总之,她一直散发着自己的光芒。此时,场内所有人都盯着她看了,她才意识过来,停止旋转,腼腆地笑了笑,向四周滑去。“她一定是一个专业人员或是技艺高超的学徒!真厉害呀!真想像她一样!”我想。
我的脚不知怎么了,越滑越快。看着后面几个矮小的男孩轻而易举地超过我,我的好胜心便被激发了出来:“怎么你这么大的人还不如几个孩子吗?”我想反超他们,便卯足了劲儿向前,几乎是奔的了。可不是,刚跑几步,就打了个踉跄。“呼”我大大地喘了口气,吓死我了,差点就摔倒了!果然还是不能凭意念行事,基础与经验才是重要的!
我像被上帝突然点开了窍,似乎找到了攻破的关键点。我一圈一圈地绕着场地滑,一圈一圈地从每一步中寻找与探索经验,一圈一圈地收获成长的礼物与哲理。
终于,像如鱼得水似的,我的速度超过了在场的所有人。谁知道呢?在练习期间,我的脚裸被坚硬的鞋不知折磨了多少次,有时甚至都站不直,只好在场外稍作休息了。但两分钟后,场上铁定又看到我的身影了。我忍着痛,不断向前,偷偷地和场上所有的人比较比较:刚来的;滑了很久的;大人;小孩。每超过一个人,我的心里都不知有多少喜悦。我已经享受这种快乐了!在疾速的飞滑中感受扑面而来的寒风,却不太刺骨,而是透到心里的暖;感受脚下如踏云般的轻飘,鞋虽重,可心却轻;感受内心的希望达到的喜悦之情,红扑扑的脸蛋毕定是今天滑冰场上最出彩的笑容。
太阳总有落山的一刻,飞鸟也总有归家的一刻。我终于拖着疲惫不堪的双脚,满足地走出了滑冰场
新春节,新气象。在大年初一感受冬去春来,感受快乐激情,感受温暖亲情,感受挑战的成长。
过年的作文 篇8
在上海的第三个年头到尾声,冬天一如既往难熬,倒是关于世界末日的讨论没有曾经预料的那么热烈。 我突然想起之前在猫的天空之城留下的慢递明信片,定的是末日前一天送到,只是完全想不起来写了什么。很多只言片语都是这样消失的吧。
就像那些消失在记忆里的人们。 或许某时某刻会如约而又突然地出现? 2010年夏天,我在去学校书报亭领录取通知书的路上捡到100块钱,我把这作为预示选择正确的彩头揣进兜里,当日收拾行李,次日就坐车离开。
学校在杨浦区,前门是杨浦公园,如果算上稀奇古怪的宿舍区,学校正好包围下杨浦公园。但事实是,吃一个包子的时间就足够将主校区逛上一圈。 据说新校区建在浦东,这和我们已经没关系了吧? 入学时候的事情都还没来得及全部忘掉,就要面临毕业了。 那时候我们站在人群里军训,现在站在人群里递简历;那时候我们从座位上站起来慷慨陈词,现在从座位上站起来转身离去;那时候上海世博还是最热话题,现在早已一一拆去建了新的商业区…… 那时候,这个城市还是新的,现在,这个城市对别人来说是新的。 走过的南京路和外滩还是一样人头攒动,吃过的七宝和苏州大概也没有新的小吃品种。或者我太小看了这个世界的日新月异? 总之就是这么过来了,脚印连成串,刚印下就消散。
让这个世界疯狂旋转吧,也许真能转出个世界末日来。 我遇到的第一个面试官是出版社社长,他是个军人。他问的第一个问题是:你是农村户口?我说,是。
他说:你别担心,我只是随便问问,不会根据这个来选择人的。刚才面试过的那个人跟你是一起来的吧?他是什么户口? …… 后来,我出大门就被门卫扣起来了,因为是骑着车出门而非推着车出门的。被扣押大半个小时,那个警卫先是威胁我的人身安全,后是警告说要扣留我的自行车。后来朋友报了警,才算走脱。
警察说,这也不是针对你们骑自行车,是真有这个规定。
我想,我能理解,只要我们推着我们的车,领导们推着领导们的车。 人生第一次面试就此结束,第二天编辑部打电话通知上班,我说,你们那个地方,我不敢去。 我朋友直接没接电话。 第二次面试,是个出版界大佬新开的公司,在我们学校只招IT专员和发行助理。我想,曲线救国吧,简历上写求职发行助理。面试官是三个,两个姑娘,一个大叔。
其中一个姑娘问:说一下你认知中的图书发行。
我就按照我所知道的说了一通。 姑娘问:然后呢? 我胡编乱造一通。 她接着问然后呢然后呢然后呢……到后来我终于说不下去停了下来。我想的是,都怪平时学艺不精。
姑娘停顿一下,说:我一直问你然后,是因为你还没回答要收钱。 …… 后来另一个姑娘问:你的.人生规划呢? 我非常诚实地回答:在发行部好好实习,希望以后能转岗到编辑部去。 这个姑娘立刻问:那如果我们培养了你,你跑了呢? 这个问题和军人社长的问题一样。 后来的结果是,第二个星期我接到电话,让去编辑部面试。我脑子里突然蹦出那个一直坐在一旁笑眯眯很少说话的大叔。 再去面试,和面试官顺利沟通,聊下来花了大约一个小时。 其中一个长得略像徐克的面试官说:你怎么看待图书出版这个行业? 我说:现在的图书出版乱,太乱了。
他说:既然你对这个行业的前景不看好,为什么还要来呢? 我说:我不是不看好,我只是觉得行业里不规范的人和事太多。行业现状是这样,我也改变不了什么,我只能在我能做的范围里尽量做一些好东西。喜欢一个东西就是这样,哪怕它有太多的不完美。 然后,我还在等然后。
在第二次面试和第三次面试期间我去参加了上海文化行业招聘会。我排在人群中,鼓足勇气,准备好简历,规规矩矩地递出去。简历递到一半,对面的人扫了一眼我简历封面上的学校名称,开口说:我们这里只招硕士研究生。 我愣在那里,收回了简历,然后找了个角落的地方。
昨天宿舍里一个人在帮忙给《小时代》剧组找群众演员。问:多少钱一天?答曰:50块。
如果是2007年的我,多半会说:我去。那时候我还在看郭敬明,而《小时代》似乎刚刚开始连载的样子。 昨天我说的是:我勒个去。 2007年似乎是一个很遥远的年代了,周正龙和陈冠希的相机都还没出现在众人视线里,芙蓉姐姐还没成功逆袭,中国还没进入神曲辈出的时代。
2007年算是一个安分的年头,我也安安分分上了高中。虽然多少带着点棱角和执拗,当着老师的面撕过某某局下发的必须选谁谁谁的选票,写过针对食堂的公开信,说过不少学校的坏话……但总归是小打小闹。毕竟,童年还没被毁,三观还是中国特色化的统一出厂配置,只是CPU出了点小故障,还不足以威胁和谐社会的建设。
一晃五六年过去,流行词汇换了一批又一批,当年有过的理想就是不用去上班,好好写东西,把想说的话都顺利说出来。现在的情况是,我希望公司快点给我打电话过来,稿费能按时发下来最好还能稍微涨那么一些。
社会就像火锅,不管三教九流都扔进来滚一滚烫一烫,旧的去了新的又来,味道总是变不了多少。
我有个一起吃自助火锅的朋友,他两年高考失利,都和上戏失之交臂,今年好不容易决定去别的学校上学,结果去了一个月又回了中学复读。回中学没几天,他的腿就摔断了。
上个月他说还没把今年新概念的参赛稿快递出去。 我说:你直接打电话让快递上门收件啊。 他说:快递根本忙不过来,双十一的东西他们到现在还没送完呢。
我说:你家里人方便帮你快递一下不? 他说:不敢让他们知道,他们觉得我就是被新概念害的。 第二天我骑上自行车去他家拿参赛表,路过之前面试过的出版社,停车看了眼,然后继续上路。
在他家聊了会儿天,他说:我这里有些书,你拿去好了。 他拿出一本,说:这本是一个朋友自费做的,印了五千本,到处拿着送人。 我大概估算了一下五千本书的成本,说:富二代? 他说:是啊,富二代。 我说:要是给我这么多钱…… 他把话接过去说:绝对不拿来自费出书。 我说:这也是新概念的人? 他说:不是,他没参加过新概念,他参加的是中国少年作家杯。
有时候我还是会梦见第一次坐的火车,那是一辆绿皮火车,车窗是能够拉开的那种。我带着几斤橘子坐在靠窗的位置,看看窗外,累了休息一会儿,饿了剥橘子。列车晃晃悠悠了四十个小时。后来我再也没有坐过这么漫长的火车。 那是高三上学期还没结束的时候,我拿到萌芽杂志社寄过来的复赛通知书,和父母吵了一架,给老师留下一张纸条,准备奔赴上海。后来,我还是先坐火车到广东,然后和我爸一起去上海。
出发之前,爸爸一直很反对我去参赛,说是高三学习紧张。出发之后,他就再也没提过这话,安排好住宿和饮食,陪我去看外滩看城隍庙。
那时候还是第十二届,转眼已经到第十五届了。每一年多少人怀揣着梦想到来,又装满友情离去,相约来年再见。 理想是需要土壤和空气的。 现在它快要窒息了。
2011年开始的时候,我们着手做《理想国》。 那时候不清楚做杂志的过程,不懂排版,没有人脉,没有资金。一群人就这么糊里糊涂而又信心满满地上路了。
想方设法约到文章和插画、找学长学姐学排版软件、骑着自行车到处找能做印刷的地方、笨嘴笨舌地讨价还价、羞羞答答地在学校主干道挂海报做宣传……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 人是容易被自己感动的。有时候想到曾经为了这样一个东西跑了大半个上海、大半夜还在印刷厂看印刷效果,真会觉得很不容易。 争取过企业的基金,争取过学校的赞助,和出版公司争取过合作,成功过也失败过,一路跌跌撞撞走到今天。本来以为还很远的毕业,忽然就被摆到了面前。
要毕业了,才不得不承认当初信誓旦旦的目标没能完成,也许它要无限期延后,等到有一天我们强大到能挺起腰把沉甸甸的理想举过头顶。 我有一个朋友,他曾经说要做最好的原创歌手,现在是个打工仔。
我有一个朋友,她曾经说要去三毛住过的撒哈拉,现在不知所踪。 我有一个朋友,他曾经说要一直写小说,现在做了医生再未写过。 我有一个朋友,他曾经说要做导演,现在忙着倒卖演唱会黄牛票。 我有一个朋友,她曾经说要写让人惊叹的小说,她已经去世两年。
我有很多朋友,他们怀抱理想,却撞尽南墙。
妈妈打电话来说身体不舒服了,我说那你不要工作了好好在家里休息。妈妈说你爸又多喝酒啦,我说爸你少喝点酒多注意身体。妈妈问,你实习的事情找得怎么样了?我说,快了,快了,等通知呢。
爸爸接过电话说,你也别瞎着急,找个好的单位,安安心心工作,钱要是不够用了我打给你。 我说,我会好好找工作的,明年等我工作稳定下来,你就不要工作了,回老家吧,庄稼不想种就不种了,栽点果树也行。 妈妈接电话说,你爸说他还不想回老家去。 我正要说话,传来爸爸在旁边的声音:你想吃水煮鱼了吗?过年早点回家吧,回家我给你做水煮鱼。 我说,好,到了春节就回家。
过年的作文 篇9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当中最重要的一个节日,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它是热闹的象征,是团圆的象征。
我的家乡在徐州,这儿的春节习俗我最熟悉不过了。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套和窗帘。到处都洋溢着欢欢喜喜扫尘,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扫尘”过后,大人们就开始准备年货,为了让家人们吃上一顿好的年夜饭,他们也不辞辛苦。
到了大年三十,大家都开始贴春联,为节日增加喜庆的气氛。除此之外,人们还要贴上倒着的“福”字。“福”字指“福运”、“福气”,把“福”字倒着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现在的“福”字贴,更是花样繁多,有的还有在“福”字的周围加上寿星、寿桃、龙凤呈祥、五谷丰登和鲤鱼跃龙门等等图案。
到了大年三十晚上,家家户户都在做年菜,家乡春节的的食物,一般都有一定的喻意。例如,过年时家家常吃饺子,因为“饺子”和“交子”谐音,意即交在子时,正是一年的开端。过年时,人们还吃年糕,因为“年糕”与“年高”为谐音,所以有“年年都能步步高升”的意思。另外,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的黄、白年糕,象征着黄金和白银,有“新年发财”意思。还有,过年人们都吃鱼,有“年年有余”的意思……
做好了年菜,一家人团聚在一起吃年夜饭,分外的热闹。一家人难得能团聚在一起吃一顿丰盛的大餐,因此,所有的人都是开开心心,其乐融融的。
吃过了年夜饭,大家各自回到自己的小家庭,洗澡过后,穿上新衣,迎接新年的到来。现在,大多数人家都会在这一天晚上观看中央一套直播的“春节联欢晚会”。直到新年的钟声敲响后,大家才会放鞭炮,放烟火。这样的鞭炮声和烟花会一直到深夜。
新年过后的第一天,也就是正月初一。晚辈都要到长辈家里去拜年,祝长辈们长寿安康。另外,长辈还要分别给晚辈们压岁钱。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有“平平安安过了一岁”的意思。这一天里,同辈人如果见了面,也要说声新年好。以示对对方的新年祝福。
家乡的春节过得多么热闹啊!这样一个喜庆的节日。一直延续至今,可见它对人们是多么重要。我爱家乡的春节。
春节是中国最隆重的节日,这一天中国人民同欢喜共度过,虽然各地的习俗不同,但欢乐仍在每个人的心中荡漾。照我们家乡的习俗,春节的开端大约是在腊月二十几吧,一过腊月二十,家家户户都开始准备过年的物品,孩子们也陆续放了假。欢天喜地的和伙伴们一起玩耍,大人们也忙里忙外,全然一片忙年的繁荣景象。
先是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差不多是春节的彩排,这天刚擦黑,家家户户络绎不绝的鞭炮声便响起,家家吃饺子。
过了二十三,转眼来到除夕,在这一天,家家户户贴对联红红的对联往门上一贴,呈现出万象更新的景象。除夕夜,在外的儿女不是迫不得已,都要赶回家吃团圆饭。8:00左右,春节联欢晚会开始了,全家人围坐在一起,谈谈家常,观看精彩的节目,不时传来阵阵笑声,好一派其乐融融的家族!这一晚,除了小孩子几乎没有人会睡觉,都要守岁,老人守岁表示珍惜时间,孩子守岁便是为父母祈祷,祈祷父母长命百岁。
大年初一天刚亮,连续不断的鞭炮声响起,男女老少都换上新装,整装待发,早早的吃过了早饭,男人开始走亲访友,女人在家中招待客人。大人们三五成群的来来往往,小孩子成群结队的在街上嬉戏,无法掩饰的笑容早已从心底透出新年对孩子来说是梦寐以求的,因为这是他们可以脱离作业的压迫,享受新年的沐浴。到了下午,街上的人们更是连续不断,相别已久的老朋友相逢在一起,看着彼此的笑脸,有说不尽的话语无限的思念和牵挂,家家户户的屋子里,充满着笑声,洋溢着欢乐。
大年初二,各家各户正式开始走亲访友了,街上络绎不绝的车辆,商店里琳琅满目的商品开始运行了。
正月十五来了,春节的另一个高潮上市了。这一天,人们都要吃元宵,元宵代表团团圆圆,这可忙了孩子,吃饱了晚饭迫不及待的跑到街上去,展示自己绚丽的烟花。大街小巷里,烟花声、鞭炮声、欢呼声响成一片,各式各样的烟花,不仅让我们看得眼花缭乱,当美丽的烟花打上天空,有的像流星,有的像大红花,有的像五彩花,点点滴滴,汇成花的海洋,它们像对我们微笑,招手,在向我们致谢,谢我们给予了他们生命让他们在天空中伸展自己的腰身,多么快乐,多么活泼!姹紫嫣红的礼炮,打响了天南地北,让人们目睹自己的风采。正月十五是孩子们最快乐的一天,在这一天,他们可以得到童心、得到快乐、可以无拘无束的过一个节日!
春节在正月十五结束了,学生该上学了,大人们也该去做自己的事情了,正月和腊月是农村最闲暇的时候。孩子们恋恋不舍的离开了,期待新的一年的到来!
在我的家乡昌邑,最被人们重视的就是春节了。从腊月初八开始,春节就拉开了大幕。
腊月初八。正是腊八节。家家户户开始熬制带有大红枣、大米、小米等食材的腊八粥。在这天,一些人家还会泡制腊八蒜,那腊八蒜令人垂涎三尺,醋也有了些辣味,让人吃的'时候一把鼻涕一把泪。我家还在腊八前后灌制肉香肠。
腊月二十三,春节前的高潮到了。我已经从昌邑城区回到了老家北孟镇。这一天,天刚擦黑,家家户户就争先恐后的燃放鞭炮,还要吃饺子,一家人其乐融融的围坐在一起,无比的开心。
腊月二十三以后,人们开始购置年货,“春运”的高潮,也就此开始了。
转眼间,大年三十到了。早上,我们要在六点起床,喝有豆腐、粉条、小米、红枣的粥,俗称“劳晨饭”我们要抢放开门鞭,以求“开门红”的喜庆之意。我听说在四点就有人开始放鞭了,不得不说,这户人家太勤快了,来年的庄稼一定有好收成。中午,我们要吃牛肉包子。那香喷喷的包子一出炉,我就按耐不住了,抢下包子立刻就咬了下去,我一边吸着凉气一边含糊不清叫道:“好ci(吃),好ci,太好ci了!”吃完后,我们便开始贴春联,放眼望去,大街上成为了红色的海洋。下午四点,我们要去把老祖宗们“请”回家去,让他们也品尝到美味的佳肴。与此同时,留在家里的人们开始包饺子,放贡品,摆烛台。六点多,第一顿饭开始了,我们吃白菜饺子。吃完后,我们与一些辈分离得进的人们去拜年。
随着央视春晚的开始,晚上八点整,我们的第二顿饭开始了,大家开怀畅饮。在这个时候,我们还要拍照片,这个习俗是我们自定的,一年一次,绝不能少。吃饭后,我们动身再次出去拜年。十点整,喜庆的鞭炮点燃了人们的激情,春节这天的高潮到了。我们吃第三顿饭——素馅饺子。在吃饭时,不时有拜年短信为我们送去祝福,短信的铃声似乎在为我们伴奏。十一点三十分,我们开始挨家挨户为人们送上新春祝福。零点的钟声已经敲响,马年到了,我们为不少人送去了祝福。八岁以上的小朋友会守岁,还要向长辈磕头,长辈会发红包给晚辈。凌晨两点,我们纷纷进入梦乡,大家在为明天拜年而养精蓄锐。
正月初一,早上,我们要吃带有钱、枣、花生的饺子。小孩子要穿上新衣服,以图“辞旧迎新”之意。我们要组成拜年队伍,到别人家拜年。
从正月初二开始,人们开始走亲访友,主人会用一桌子丰盛的菜肴为客人接风洗尘。
正月十五,我回到了市区。早晨六点多,我就被喜庆的鞭炮声叫醒了。今天是元宵节,各大超市纷纷举行猜灯谜活动。中午,我们吃水果馅的元宵,晚上,我们吃饺子。我还用电脑为同学们送去了祝福。
正月十五过后,年也就过完了,人们又回归了正常的生活,开始了新的一年……
过年的作文 篇10
正月初一
严格地说,春节是从初一零点开始的。家长首先起床发纸,开门前先放一挂火鞭(据说怕直接开门遇到神),然后才能说话。其他人陆续起床。起床后妇女忙着煮饺子,男人在家长的带领下进行祭拜。招远旧时的祭拜顺序是一拜天地、二拜王母娘娘、三拜灶王、四拜财神、五拜老祖,
现在一般只拜老祖。
〔吃〕
春节的第一顿饭都是吃饺子。煮饺子时,要燃放鞭炮。为了驱除邪恶、求吉利,有的地方烧火煮饺子,要用芝麻秸,意味着新的一年像芝麻开花一样节节高,日子越过越好。饺子要煮得多,必须有余,饭后锅内要放上馒头,意在有余头。水饺煮好后,先盛一碗敬天地,再盛一碗敬灶君。就餐时,除每人一碗外,还要多盛一到两碗,意在希望人多兴旺。吃饺子充满了节日的欢乐气氛:吃到红枣,意味着新的一年能起早干活,勤劳致富;吃到栗子,意味着新的一年能出大力、流大汗;吃到花生米,就能长命百岁;吃到钱,就能发财。不管谁吃到其中的哪一种,大家都衷心地祝贺。
〔拜年〕
春节拜年的习俗由来已久,至今不衰。首先进行家拜,一家人中,晚辈给长辈拜年,平辈之间互相拜年;而后进行近拜,就是给没出五服的长辈拜年;最后是远拜,给出了五服的长辈和亲朋好友拜年。
旧时拜年要叩头,现在一般只是问好。商人拜年,除了问好外,还要互相恭喜发财。晚辈向长辈拜年时,长辈要给“压岁钱”。新媳妇给公婆拜年,公婆要给相当数量的“压岁钱”。郓城等地有“春节五更乞长”的习俗。
〔吉利话〕
春节要讲吉利话是山东民俗的重要特点之一。每到年前,父母总是不厌其烦地告诫子女,说话千万不要“走火”。即使遇到不顺利的事,也要说吉利话。胶东民间最忌讳的两件事,一是打碎了东西,绝对不能说话,要一声不响地把打碎的东西收拾干净,赶快把它扔到井里,路上即使遇到熟人,也不说话。据说这样就可以消灾;二是初一早晨煮饺子,非得煮破几个不可,但不能说破了,也不能说“堆锅里了”,而要说“挣了”。意在挣钱发财。商人之家对此最为讲究,而且有意进行对话,问好了没有?答曰好了;又问挣了没有,答曰挣了。如此这般,大吉大利。
〔家畜〕
鲁西南地区初一早上不能把鸡、鸭、鹅等放出来,有的圈一天,至少也要圈半天。据说是怕它们弄脏了年,搅乱了年(因为鞭炮齐鸣,会把家禽惊得到处乱飞),其他如牛、马、狗、猫等家畜动物,都得到优待。即墨在初一早晨,用隔年饭喂鸡,据说鸡吃一粒米,就能下一个蛋;把各种食品端给狗吃,据说狗先吃的东西,必定丰收。
〔送家堂〕
莱芜等地有初一下午送家堂的习俗。人们上坟、烧纸、鸣炮、叩头,将祖宗送回坟茔、回家以后,把家谱收起来,春节祭祖仪式遂告结束。但是,有的地区是初二送家堂,还有的地区是在初三送家堂,各地不一。
〔忌讳〕
初一忌讳很多,各地大同小异。莒南忌推磨(年前封磨,直到初五才准用磨),忌挑水,忌扫地,忌打人骂人。临沂则忌动针线,忌包饺子,忌吃荤,忌捣蒜。沂源初一晚上忌点灯,据说点了灯,老鼠就会泛滥成灾。
正月初二
胶东地区于初二日落后送年,送年时要摆供品,焚香烧纸,鸣放鞭炮。有的在大街上摆上供桌,接连不断地鸣放鞭炮,十分热闹。有的地区于初三下午送年。
临清有初二祭财神的习俗。商人之家都供着财神的牌位,桌上摆着“钱龙”和“枣山”。祭祀时,烧香叩头,街坊邻居也带着香纸,到商人家祭财神,祝贺生意兴隆,主人则以酒肴招待,表示感谢。
串亲是春节的一项重要活动。胶东东部和莱芜等地于初二到岳父家串亲,未婚的青年男女可以代替父母去看望外祖父和外祖母。即墨于初三或初四给岳父母拜年,但初五不能去。俗话说:“拜四不拜五,拜五死丈母”。莱西串亲的顺序是“先看姑,后看舅,岳父岳母在后头”。
岳父母家对姑爷、特别是新婚姑爷要盛情招待。莱芜等地的酒席上除了鸡、鱼、肉、蛋外,一般都要摆“四顶四”,就是四个果碟、四个炒碟、四个小碗、四个大碗和四个大盘。陪客的人要轮流给姑爷敬酒。
胶东的新媳妇第一年要到丈夫的外祖家串亲,叫做“扎根”。据说到了外祖家,就可以把根扎下,不会有离婚和早年丧偶之事。扎根时,外祖父、舅舅、姨妈等都要送给新媳妇压岁钱。鲁西南的新婚夫妇串亲一般都在双日,意为成双成对,大吉大利。
旧时,临清在正月十五以前一般不串亲,俗话说:“七不走,八不挪,九走死婆婆,拐弯死老天。”初七、初八、初九不能串亲,初十尚可,拐弯是指初十以后,直到十五,更不能串亲。过了十五之后,才能串亲。
正月初五
正月初五,山东的一些地方称为“五马日”,并以这一天的.阴晴来占当年骡马的吉凶,说这一天万里晴空则骡马兴旺。
这天又称“破五”,有些地区在初五之前妇女不能出门串亲,也不准动刀尺做针线,还不准生米、生面和生菜下锅,过了这天则不再忌讳。临清一带的“破五”,以家族为单位举行送家堂的仪式。沂南也在这天撤家堂轴子,有的还吃炸糕,扫院子,据说这天扫院子不招蚂蚁。
临沂等地妇女这天不出门、不梳头、不动针线,据说动了针线会招蝎子、蚰蜒。
这天普遍中午吃水饺,也可以吃面条,有“初五吃顿面,一亩打一石”的说法。
旧时,初五有送穷的习俗,或称“送穷媳妇”,茌平称为“五穷”,忌拜年,放鞭放炮谓之“赶五穷”。单县这天通行送瘟神,为了消除病患,家家户户都到村头或十字路口送瘟神。一大早就焚香烧纸,祈求瘟神远走高飞,让一家人康泰平安。
许多商家称初五为财神生日,黄县等地或称“路头日”,这天开门营业为开市大吉。人们鸣放鞭炮,祭祀财神,吃象征元宝的水饺,希望生意兴隆,财源茂盛。这天的水饺像初一一样,也要故意下破几个,掌柜的在厨房外高声问道:“伙计,元宝挣了没有?”伙计则高声回答:“挣了!”以此来图个吉利。这天最忌讳说“赔”、“散”之类的话,吃大蒜不许吃蒜瓣,蒜泥要称“义合菜”,免得犯忌。
正月初七
正月初七为人日,唐代称为“人胜节”。据说人日主人丁兴旺和人身健康。黄县、招远等地按初七、十七、二十七分为“小人七”、“大人七”、“老人七”,中午吃面条以祝人们健康长寿。
有的地方人日还有祀神的活动。沂南在这天推磨压碾,送天地神,邹县祭祀火神祝融,举烛同社必至,谓之“守驾”。单县、郓城这天送火神。
人日这天,临清、济南等地忌讳妇女做针线。据说:“人日做针线,专扎婆婆眼。”单县早晨吃饺子,现包现吃,叫做“捏老鼠嘴”,晚上不能点灯,据说是让老鼠娶媳妇,不要危害百姓。
正月初八
正月初八为谷日。鲁南地区又称此日为“转八日”,简称“转八”。这天沂水家家户户吃面条,取“擀面轴子转一转,一亩地里打一石”之意,祝愿新的一年谷物丰收。沂南则完全相反,转八日是忌转的,纺车、碾磨等所有能转的工具,这天都要停转。博兴等地以谷日阴晴占丰歉。有的地方则谓八日晴,宜谷。
正月初十
正月初十,传说是石头生日。这天不准搬动石头,也不准搬动碾、磨、石臼、捶布石等石制器物,恐怕因此伤害了当年的庄稼。
昌潍地区有的在这天焚香烧纸祭拜石头神。鄄城有抬石头神的习俗。郓城也有类似习俗。邹县等地十日作脯,谓之“纳福”。
正月十五
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灯节。
民间传说,元宵节的灯光,是吉祥之光,能驱妖避邪除百病。所以人们往往端着灯互相照照脸庞,还要照一照屋内屋外的各个角落。
山东花灯的种类繁多,各有特色。面灯和萝卜灯的农家气息比较浓厚,而彩灯的都市特点比较突出。旧时,胶东、鲁中和鲁西南地区习惯用豆面和玉米面做成十二生肖灯,做工细致、形象逼真。十二生肖灯的寓意在于消除病灾,使人丁兴旺。此外还有代表十二个月的月灯。月灯的寓意在于祈祷该月收获的农作物、水果和蔬菜取得丰收。面灯一般摆在床头、窗台、门砧和桌子上。
滕州一带的萝卜灯别具一格。过去,德州举行灯会,彩灯的花样繁多,有内容连贯的套灯,有形态各异的散灯,有端庄华丽的牌坊灯,还有变幻莫测的盒子灯。曹县有一种特别精致的彩灯,叫雪花灯。据说需要一个能工巧匠的经年之功才能制成。
博兴农村的元宵节有照灯的习俗。男孩子提着灯,围着枣树转六圈,同时把“嘟佬嘟佬,开花结枣”的口诀念六遍(传说嘟佬是主管枣树的老公公)。据说照了枣树,枣子就能得丰收。
费县玉皇庙会在元宵节这天举行“送驾”仪式。滕州一带元宵节“打花”更是令人倾倒。鄄城的姑娘们在元宵这天制作花树和花姑娘,意在希望棉花取得丰收。
个别地方妇女有“看了娘家灯,要死老公公”的忌讳,有的地方新媳妇则必须回娘家去躲灯。
过年的作文 篇11
千百年来,过年早已是国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许多人为之等待,许多人为之盼望。说起过年,总是让我想起王安石的《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一直记着这首诗,只是没有体会其中之意罢了。
从孩童到青年,后到成家立业,“过年”意味着长大了一岁。小时候,爸妈总是在除夕的餐桌上对我们说,“吃了这顿饭,你们就长一岁了”。在那个时候,爸妈的意思也没去细想,但可以肯定,爸妈是盼望着孩子们快快长大,可以成为家庭的劳动力。在那些远去的岁月里,只有实实在在的劳动,才是荣耀的,也只有那些用双手,用力气干活,争得生产队的几个工分,才是出路。对于过年,也许,每一个人都会有太多的感受,也许,每一个人总会有太多的感叹。
自我懂事起,常常会听到父母对于过年的哀叹,这些,深深地烙在我幼小的心灵里。那时候的“过年”,好像有些艰难,有些不太好过的。“小的盼过年,老的怕过年”,这也许是比较真切的写照。小孩子总是盼望着过年,想着过年会有一套新衣服穿,想着过年会有一些好吃摆在桌上,想着过年可以走亲戚,说不定会拿到五角一元的压岁钱。而作为父母的大人们,总是念叨着,快要过年了,这“过年钱”还没着落,这年货一点也没有,内心的焦急让人心痛。年关越近,越是担心。这些往事,一直在心里,无法抹去。也许,这些是我的根。
在我的记忆里,无论多穷,无论多难,过年总是少不了祭祖的。虽是一种形式,却是重于生命。在长辈人的眼里,忘记祖宗,无异于死亡。从小就懂得,做人是不能忘记祖宗的。父亲读过太多的书,对国人的传统文化知之甚多,所以父亲的家教也算是正统的。在过年祭祖这件事上,从来是不会马虎的。除夕,父亲就会早早的起来,准备酒菜。酒是不用准备的,现成的肯定是有的。在我家里,父亲在,酒一定在。父亲的一生,一直没离开过酒。祭祖,除了鱼、肉,几碗必要的菜以外,只能是想着法子,东拼西凑的,桌上摆九个碗头是必须的。每当过年,那些口味纯正的家乡菜,总是父亲准备的,母亲从不过问。母亲一直说,你爸做这个是不用我吩咐的,别的家务事,有这样子就好了。这是我们听得母亲常说的一句话。母亲说,你爸喜欢喝酒,上灶台是为了给自己弄点小菜下酒呢。此话,有一些道理,但肯定不是全部。父亲是勤劳的,母亲是勤快的,否则,我们一家人的日子怎会有如此安好。在我们的记忆中,一餐年夜饭,一直是父亲的手艺。事实上,父亲一个早上,就准备安当了,下午的灶台就交给母亲。母亲上灶台,孩子们是最喜欢的,抢着去点火添柴。母亲总是一边做,一边会拿些好吃的,先行慰劳我们的嘴。母亲上灶台,一直是忙碌着。准备一些炒货,那是春节待客之物。那时候,家家户户都一样,都是自家准备的。与现在过年,进年货市场,进超市,琳琅满目的商品,要啥有啥,大包小包的,刷卡,用支付宝,很快搞定,却是大相经庭的。说起来,还是那个时候有趣,虽然吃的东西不像现在的丰富,只是那时候的人们,身心是极其富有的,也是极易满足的。母亲掌着灶台,炒得最多的是自家晒的番薯片,还有一些自家种的葵花子。除些以外,也就没多少能炒着吃的了。虽是如此,我们围在母亲身边,就像是吃奶的孩子一样,一刻也不会离开,因为那就是幸福。想着要过年了,孩子们的脸上都是挂着笑容。在我们开心地围在母亲身边的时候,父亲一个人,很是安静,摆两个小菜,一只小碗,一壶老酒。菜是凉的,酒是热的。一个人享受着一年只有一次的味道。这一天,母亲想着父亲一年来的辛苦,不仅不会去说父亲,还会主动添上一些小菜,让父亲享用。每当看到这样的场面,总是欣慰无数,这就是家,这就是温暖,这就是恩爱。
在那些过年的场景中,许多事情不仅是记着的,也是深刻的。
春节走亲访友,总会带上一点礼物,多多的是买不起。每当过年,爸妈早就考虑好,哪些亲戚是一定要去看望的,按辈份的大小,需要几份,就备几份,浪费是万万不可的。说是礼品,也是极其简朴的。想起那些岁月,“礼轻情义重”,才是实情。与之现在,逢年过节,也叫送礼,那味道可是不一样的。在我的记忆中,那时候春节送礼,也就是一些红糖包,白糖包,一般是二斤一包的,用那种粗草纸包装的,现在见不到那种草纸了,如是有,能有几人包装得了那个样子呢。客气一点的,会用同样的草纸包,或是干的桂园,或是干的荔枝,或是莲子,算是很高档的礼物了。带上两瓶绍兴黄酒,光光的玻璃瓶,用麻绳扎紧,提在手里,那是很神气的。有些礼物,送来送去的,就在孩子们手里转着,你送过来,我送过去,来来往往,只是不会直接把东家送过来,又送到东家去的,最怎么样,也应该送到西家去才是。有些包装都破损了,就上供销社,拿出几分钱,重新包装一下即可。直至春节过了,才会让这些年货礼品,安静下来。
春节走亲戚,父母带着一起,那要省事许多,如果只是我们孩子们外出,或是去外公外婆家,或是去姨娘家,或是去姑姑家,爸妈一定是千叮咛,万嘱咐的。除了身为客,须是讲究礼节礼貌外,说得最多的是上桌吃饭的事情,在父母看来,餐桌上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家教如何。记忆最深的,也是父母说得最多的,做客人去,桌上的那碗鱼是万万不能去开筷的`。除非主人家主动让客人吃。那时候过年,家家户户,少不了是那一碗鱼。鱼不会很大,称之为“碗头鱼”,也就说一只碗能放下的。不大也不小,大了,买的时候会多花钱,舍不得的。过于小,放在桌上又没样子。鱼是整条的,不能切开。年年有鱼,即“年年有余”。形势好一点的家庭,会买两三条,吃了还可以添上,有些家庭也就是唯一,吃了,桌上再也没有了。所以,这条鱼是不能随便吃的。放在那里是做样子的。只是让我百思不得其解,“年年有鱼”,许多年过去了,也没实现“年年有余”。看来,指望着这样,于事无补的。
春节能穿上新衣,那是孩子们盼着过年的最大希望,只是,不一定能实现的。有一件面料比较好的衣服,或是裤子,也是能穿几年的,可以省得每年准备新衣。记得是我十三、四岁光景,春节要去外婆家,母亲拿出一条平时舍不得穿的裤子,穿上一看,我笑了,母亲也笑了。那裤子高高地被吊在小腿上,短了一大截,只好作罢。母亲去楼上樟木箱里拿来了另外一条裤子,面料更好些,穿在身上稍长了些。我对母亲说,新裤子藏着,怎么不让我穿呀。母亲说,这是你哥的裤子,他自己都没舍得穿,今天让你穿得光鲜些,你可千万要小心。我高兴着,嘴里应和着,心里甜甜的,身上暖暖的。在那个年代,过年买不起新衣是极为正常的,一家人换着穿也是不足为奇的,就是借邻居的衣服穿,也是有的。
那些年头,父辈们总是说,“过年容易过日难”。那时候过年是穷的,确是没现在的富裕,却是有着浓浓的年味,走亲访友,也是有着浓浓的情味。想想现在,物产越来越丰富,年味仿佛是越来越淡;送礼越来越重,人情味像是越来越轻,有时甚至品不出什么味道了。先前的那种过年风景,已经很难找到了。失去的总是最宝贵的,让人怀念的总是那些渐渐远去的。所有的这些,因为人变了,还是世事变了,不得而知的。现在的过年,感受最深的,恐怕是那些漂泊在外,穿梭在人满为患的车站码头,为购得一张回家的车船票而发愁的人们。印象最深的,也许就是排着长龙似的队伍,在购物超市急切地等待付款的人们。
在离开家乡的那些日子里,在军营里的那些岁月里,过年是一件令人伤感的事。想着过年时节与家人的团聚,想着在这个时节去看望双亲,或是去拜访长辈,却是很难实现的。为国家安宁守边关,乃军人之天职,记得军营的第一个春节,就是在哨所里度过的。离开父母,肩上那杆枪与自己身高差不多,本是在父母身边撒娇的,当自己站在哨所里,听着营区外传来的爆竹声,真是声声催人心,总是心酸不已。这个时候,才真正体会到,什么叫忠孝不可两全。好在自己的父母也是明白之人,总是开导说,“对国家的忠,即是对父母的孝”。话是如此,现在想来,总是亏欠了父母太多的恩情,来不及报答,父母就离我而去。也许,人生总会有许多遗憾,总会有许多不舍,甚至成为生命的绝唱。
社会的进步,生活的富足,已经很少会有人,盼着过年,等待买一套新衣,弄一桌丰盛的晚餐。现在的每一天,远比先前过年的生活要幸福许多。无须去等待那件新衣,无须去期盼那一顿晚餐,行进在生命的旅程中,只求心安理得,尽情地去欣赏沿途的风景,人生将是无限的美好。物产的富足,那只是物,与爱,与情无关,无论岁月如何变迁,过年那种情结一直在心里,成为解不开的结,过年即是回家,过年即是团聚,过年即是对亲人的那种思念,永远不会变。愿天下人,过年团圆,欢欢喜喜,迎接春的到来。
过年的作文 篇12
残雪留寒,羊羊得意。不闻爆竹噼啪响;不见亲朋酬酢时;不尝酒肉桌桌满;不觉年味岁岁淡。年逝年来,春去春归,此刻此景,异乡异客。爆竹梦中扰,吊钱上窗,饺子出锅,红包占手,桃符压邪。通宵灯火人如织,一派歌声喜欲狂。紫气东来,春光伊始,愿得来年“喜羊羊”。2015年2月,我与加拿大寒冬的初次见面,多伦多冰天雪地,寒风刺骨。春节前夕,难得清闲,伴着窗外雪纷纷,静静地浏览着网上的文章,几分惬意。无意中,“春节”两个字印入眼帘,内心一颤,《北京的春节》-老舍。六年级时学过此文,语言朴素却不乏生动,我至今印象深刻。今日再次拜读,一见如故,备感亲切。虽与今日相隔百年,却毫无隔世之感,望着桌前日历,百感交集,勾起我些许的春节记忆。按照传统天津的春节差不多是从农历腊月初八开始,一直到二月初二龙抬头结束。最热闹也就是三十儿到初五几天而已。腊八节意味着春节的开始。虽说是传统,但家里一般不怎么熬腊八粥。腊八醋一定要泡的,奶奶家总会提前泡上一大桶,过年时那醋色味双全,一直可以吃到出正月。年前少不备吃的,现今大都是冷冻的食材,加热即食挺方便。奶奶一般会做好素什锦,顿好牛肉、猪肉,炸好丸子,买些酱货置于冰箱,预备着过年。二十四,扫房子。现今大都是钟点工的活,拿一扫帚裹上布,房顶,柜顶无一死角,有扫除一年晦气之意。二十六顿大肉,二十七宰只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帖道酉。老讲究儿,搁在今日定有些许不合适,或许我家唯一按照这个讲究的就是二十九那天,贴道酉。道酉即为如今的“福”字,“吊钱儿”。“吊钱儿”天津的特殊称谓,在市区很常见。象征红红火火,幸福吉祥。若家家户户贴上几张“吊钱儿”,“福”字,总能热热闹闹地映衬出几分年味儿。每年年前,我和爸妈都会去天津古文化街。古香古色的建筑群,配上灯笼及富有春节特色的霓虹灯,像是办喜事,人来人往些许嘈杂,弥漫着浓郁的年味儿。有的摊位一年就出来这么几天。我总能在戏楼前面空地上,黑压压一片众多卖“吊钱儿”的小棚子找到那个摊,买几年与老板熟。“福”字、“吊钱儿”买几张,大小,贴在哪,我门儿清。有时还会画上一张家里的平面图,都是我一手设计的。再配上一副对联,几盏灯笼,好似家庭庙会一般。小时候爸妈还喜欢给我买华服(汉族传统服饰),一般三十儿穿上,戴上阿哥帽,再配上一双老美华的布鞋,乍一看,大户人家的少爷,甚是讲究。当然到古文化街一定要来上一碗一碗热腾腾的茶汤(天津小吃),端着热腾腾着茶汤,嘴里冒着热气,看着来来往往穿梭于戏楼前的人们,手里拎着刚买的年货,每每此刻此景,说不出的欣喜。二十九的晚上,贴上买回来的“福”字,“吊钱儿”。我享受此过程,搬着梯子满屋跑,能折腾一晚上。爬上梯子,熟练地接过爸爸在下面递给我的擦好牙膏的“吊钱儿”(为揭下来时方便,所以“掉钱儿”都用牙膏沾)。贴时要注意要正面朝外,而且讲究必须是双数。大概摆好位置等待爸爸一声令下“贴吧!”这才贴好一个。立体的“福”字比较棘手,由于胶带固定不住,所以有的时候会拿钉子楔在墙上。爆竹声中一岁除。年三十总是被楼下的放炮声吵醒,虽说已经是中午,但总是困意十足。懒散地起床,换好新衣服。傍晚原本水泄不通的道路上仅有屈指可数几辆车,整座城市如空城一般。年夜饭在外边吃,我们一大家子,几家亲家也总会聚在一起,管他味道好与坏,一年一次,热热闹闹。小时候吃完年夜饭总闹着要去姥姥家,后来懂事知道初二才是“回娘家”的日子。前几年吃完年夜饭会在小区前面放上几个烟花,阵势不次于焰火表演,那时候总会引来周围居民的驻足观望。近几年,雾霾严重,我也长大,少童年对烟花的神秘感,就不买花。回到家,大人们包饺子,我挑三拣四地看春晚,看看微博,微信,熬到十二点。新年的钟声敲响,楼下的鞭炮声络绎不绝,全家人坐在一起吃素馅饺子,象征来年平平安安。压岁钱来喽!“爷爷奶奶过年好!”“大大娘娘过年好!”红包就拿到手。吃完饺子,炮声也渐渐平息,我们就准备回家。在我的印象中好像就没有一宿不睡的守岁。爸爸一般会去大悲院祈福纳祥,基本年年如此。正月初一的中午去奶奶家吃饺子。下午到舅爷家拜年,这或许是这一天最重要的事。正月初一的晚饭是比较丰盛的,奶奶年前精心准备的素什锦、炸丸子、炖牛肉、扣肉到这一天晚上才会出场。晚饭过后,沏好茶水,切好青萝卜,备好水果,支好牌桌,掏出那一年不见光的麻将牌。大人们开始打牌,年年都是爷爷奶奶输的最多,却乐在其中,过年图个热闹儿。我喜欢坐在边上“观战学习”,甚至有时候还是“替补”,一般打到十一、二点就结束。正月初二,天津的“姑爷节”,回娘家的日子。
这一天是姑爷给岳父母拜年的日子,姑爷手里肯定要拎着富有特色的“京八件”,马路上人来人往,大都拎着点心盒子。我们一般都是中午去姥姥家吃饭,姥姥也会在年前准备素什锦、炖牛肉之类富有春节特色的饭。“姥姥姥爷过年好”,姥姥姥爷就会把压岁钱拿出来,而且不止一份,因为初一好多亲戚拜年来就把钱给,所以我喜欢初二,收到的压岁钱多。正月初三、初四多以家庭聚会为主。一天“娘家人”,一天”婆家人”。我还有一个必不可少的活动就是听相声。天津人民体育馆,郭德纲每年初三、初四都有天津的省亲专场,其中一天我和爸爸一定会去的,而且票必须是内场的,年年都座无虚席,听相声也成天津人民过年的一种活动。正月初五这天“剁小人”,俗称“破五”。这天不能串门,家家户户要包饺子。初五回到奶奶家吃饺子,印象最深的就是把菜板剁得叮咚响,向邻居以示“剁小人”。这天过完,春节的高潮部分也就结束。正月初五以后,大都是朋友聚会。我们家一般这个时候都会出去旅行,一般会去南方暖和的地方或者出国。正月初六到正月十三、十四这一段时间基本都外地旅游。这一段时间也是春节的“低谷”期。正月十五,传统节日元宵节。这是春节最后的小高潮,这一天都会回到奶奶家,晚饭依旧很丰盛,有鱼有肉。晚上还会把没放完的鞭炮解决掉,这天晚上的炮声会多一些。晚饭过后,大家一起吃元宵。相比年三十,这天总有些许低落,圆月悬空,伴着渐渐消失的爆竹声,这年就算过完。正月十六“遛百病儿”。这一天大伙都会出来溜达溜达,祈求把身上不舒服的地方全部“遛”掉,象征来年健健康康。对于学生来说,那时候应该已经开学。二月二,龙抬头。放学剪个头发,回家吃两口焖子,不知不觉的来到新的一年,春天来。停笔向窗外一看,阳光明媚,光线透过窗户打在屏幕上,有些刺眼。洋洋洒洒两千多字,一篇以时间为顺序流水账,却是对春节满满的回忆,回忆甚多,感触颇多。临近春节,与家人电话闲谈,均抱怨年味儿不足,毫无心气儿。我笑道:年味儿看不见,摸不着,那是种心态,一种感觉。过去年前街上车水马龙,一派国泰民安之氛围,如今年前的马路上总会交通瘫痪,尤其周末,灯红酒路的城市中总洋溢人们年前的那种浮躁,怎能不称之为年味儿?过去胡同家家张灯结彩,弄的灯火通明,如今各大商场也是通红一片,年货摆在最显眼的`地方,总循环着那首《恭喜发财》,再看看拿着广告单精挑细选的人们,怎能不称之为年味儿?过去一大家子在年三十聚在一起,吃到一年中最丰盛的一餐,如今各大饭店爆满,除夕晚上的城市如同空城,街上走过弥漫着刺鼻的爆竹味,怎能不称之为年味儿?当除夕晚上新年的钟声响起,那一声声的拜年短信,那一阵阵的爆竹声,那一锅锅的素馅饺子,也许是年年一成不变,让人们厌倦,觉得年味儿淡。全家团圆的那种气氛;朋友圈晒的各种美食;微博发的旅游照片;除夕晚上那熟悉的春晚;广播里那激昂的拜年声。这不正是年味儿吗?有多少人一边浸在现代的“年味儿”中,一边抱怨“年味儿”没有。“年味儿”其实没淡,只不过是换种形式,就让有的人牢骚不断。现在人们所吐槽的“年味儿”淡其实是对过去简单、幸福生活的一种怀念罢??时光荏苒,岁月穿梭,年复一年。春节过后也就意味着春天来,一年之计在于春,紧张忙碌的一年又在这个崭新的春季开始。愿诸位在羊年里身体健康,笑口常开!
过年的作文 篇13
越聊越近的沟通距离越来越浓的亲情味儿。
沟通是架起亲情的桥梁,沟通是传递关爱的媒介,沟通是连接心灵的纽带。烽烟四起的战火时代,一封平安家书可以蕴藉家人的担心;独在异乡漂泊时,一声“爸妈,我还好”可以解除家人心中的“担忧石”;在收获成长之刻,一个视频可以与家人分享喜悦……血脉里的情感即使在千里之外也从未曾断绝,在当今社会不少人远走他乡,为理想和生活奔波,赚到的钱越来越多,但陪伴家人的时间却越来越少,聚少离多的日子里父母逐渐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
“从前的日光很慢,车、马、邮件都慢……”木心先生的《从前慢》记录着从前的慢时光,饱含着鸿雁传书的憧憬等待、电报传信的紧张守候、排队打电话的焦急难耐,那些盘算着时间苦苦等待的点滴,虽有无奈和缺憾,却承载着时代变化独有的记忆。
家书是传统文化的载体,传承着心底最深沉的家风情怀,生生不息的亲情文化,在一卷素笺一卷墨中融进字里行间,纸墨芬芳里回荡的是对父母的关怀挂念,是家人的一颦一笑,是阖家团圆的美好时光。在电话、网络日渐普及的今天,如果让你来写一封家书,会怎么去表达呢?一定不会是杜甫那种“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心境,但或许会有陆游“写得家书空满纸”之情。对父母说不出口的“我想你了”,通过家书的形式,用温暖话语写上对他们的思念与嘱托,让蝉翼薄纸载墨千金,盖上最思念的邮戳,邮去最熟悉的地址,把心里的爱也一同捎去。
由李春波作词、作曲并演唱的歌曲《一封家书》,唱出了对传统交流方式的一种追怀,歌词虽略显单调,却让人感受到家书的朴实,从而传达出浓浓的亲情。父子间的家书往来《其实父母也是装的》《你的形象已经荡然无存》在网络上走红,当时读大学的郑艺即将毕业,本来一直对孩子坚持“自由发展”理念的父亲郑国强没忍住,一口气写下23页的长信,希望在关键的地方对儿子有所点拨,几天后这封家书经郑艺稍作处理连同自己的回信发到了网上。虽然这封往来家书看似“另类”,语言又有些“简单粗暴”,但却真情流露不加任何修饰,让人能够读到父子俩同样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他们之间比普通父子更深、更浓的感情。
生活总是需要点仪式感,不如就趁着岁月静好,动手为父母写上一封信吧,让这些温情的.文字,直达我们心底最柔软的角落,加深我们最绵长的亲情。可以把平时说不出口的话写入信中,表达对父母的思念与牵挂,用小小的举动,温暖父母日夜操劳疲累的心。一封家书,从写到寄、到等、到读,时间是缓的,心是静的,情是饱满的,它系上了家人之间的那份爱,不似烈酒、只如清茶,清冽却直抵心底。
祖国的发展日新月异,不断拉近着我们沟通的距离。但诸位不妨在繁忙中脱出身来仔细想想,多久没给父母打过电话了?上一通电话又聊了些什么?想必他们已经在电话那头等待了很久。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越来越大,事业与梦想总是会推着年轻人止不住地向前奔跑,联系已然甚少,即使偶尔记起,也只能湮没在岁月匆忙之中。追逐着时间,我们长大了,却也渐渐失去了和家人相处的时间,本应该轻松说出口的爱,总是说不出来,每次挂掉电话都是遗憾结尾。
缺少了沟通交流,难免会出现争吵,即使父母与孩子之间总是无私,也会无法避免地划出道道伤痕。父母更需要我们精神上的关心和情感上的抚慰,这与物质的多寡关系不大,请多给他们打几通电话,他们一直在背后默默关注着我们的生活。我们与父母之间早就建立起了“情绪共同体”,我们一不小心就会给父母带去一种直击心底的失落,却也能轻而易举为父母送来一份简单的快乐。他们打电话聊的永远是那几个话题——按时吃饭了没有、工作忙不忙、身体好不好……他们从来都没有过多的要求,即便只是听到我们的声音,也会觉得满足。逢年过节,很多人像“赎罪”一样,给父母各种“买买买”,试图弥补因为工作太忙不能陪伴的亏欠,可过年时再多的物质补偿,也无法弥补父母这一年来独守空巢的盼望。
“时光时光慢些吧,不要再让你变老了,我愿用我一切换你岁月长流。”《父亲》里的这句歌词充满了遗憾,常回家看看吧,别总是说“忙”“没时间”“等有空再说”,不要等到失去了才懂得珍惜,用行动去陪伴给你生命的人。你可能会说,陪伴父母来日方长……那我们究竟还能陪伴父母多久?有这样一个计算公式:假如一年中,只有过年7天回家陪父母,一天在一起相处11小时,若父母现在60岁,假设活到80岁,我们实际和父母在一起的时间只有1540个小时,也就是64天。这64天就是我们口中的“来日方长”。父母在时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时人生只剩归途,没有人愿意父母老去,但谁都不能阻止这一天的到来,多陪陪父母吧!不要让头发花白的老人,每天守在窗边张望,一次次地希望、失望……
进入智能手机时代,特别是因为微信等社交软件的出现,沟通联系也变得方便了许多,我们随时随地都可以和父母亲人互动,即使相隔万水千山,也能实时分享声音与画面。我们年轻人总是无时无刻享受着科技带来的便利,然而对于父母而言,这些却是新鲜陌生的事物,难以像我们一般“玩转”,尽管他们在努力追赶,在网络信息时代里寻找我们的踪迹,但飞速变化着的信息时代让他们应接不暇。我们长大了,可父母却越来越老了,小时候他们对我们细心呵护,可我们拿得出同样的耐心去照顾他们么?倘若父母最终与社会脱节,抛弃他们的不是时代,而是我们!所以当他们不会使用手机、电脑,来向我们“求助”的时候,请不要不耐烦,因为他们也曾经手把手地教会我们用筷子。
所有父母都不愿缺席子女的成长,我们也不应该缺席他们的衰老。去年国庆,一张背影照刷爆朋友圈,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一男子为了让父亲看到升旗仪式,毅然决然地让老爷子坐在他的肩头。升旗期间,老爷子激动地不断鼓掌,男子脚下如同长了根,稳稳地站立着,扶住父亲的双腿。这一幕,让无数人泪目,小时候,我们常常被父亲高高举起扛在肩上,当父亲年迈之时,身强力壮的儿子将他扛起,我想“您陪我长大,我陪您变老”大概就是如此吧。每次与父母视频通话,看着他们日渐苍老的容颜,内心就有一种深深的眷恋,看着他们还算健硕的身体和布满皱纹的脸上开出一朵快乐的花,内心就会有一种深深的暖意。
俗话说,儿行千里母担忧,这既是长辈对孩子的牵挂和惦念,也是他们藏在内心的深深思念,也许只是简短的一段视频,就能够慰藉他们的思念之情。可能我们会觉得他们有点烦、有点唠叨,甚至与我们格格不入,面对父母嘘寒问暖的言语,也只是嗯嗯啊啊地应着,有时间打游戏、追剧、刷微博,却“没空”听他们唠叨家常。“子欲养而亲不待”不应该成为我们人生之中的遗憾,在闲暇之余请多陪陪父母,趁时光尚早、岁月尚好,多关爱他们、体贴他们,时常跟父母视频通话聊聊天,叮嘱他们保重好身体、照顾好自己。
“笔墨行间”的书信时代里,藏着的是时间酝酿而出的浓情,在“天涯若比邻”的信息时代,则更需要我们细微之处的关心与沟通。爱是一种力量可以穿越一切,让我们跨过时空的纬度感知它的存在,及时把爱带给父母,无论方式怎样,都不会让其中的情感受到任何一点稀释。
“在变幻的生命里,岁月,原来是最大的小偷。”他偷走了父母的青春和壮年,让我们看着父母一点点老去。莫再谈人生忙碌、来日方长,如若将世间万物都衡量出一个价值,那还有什么能比我们与父母之间的亲情更贵重呢?舍弃低价值的,换得更为珍贵的“宝物”,这一定是人生之中的幸事吧。
乌鸦反哺、羊羔跪乳,都是对父母爱的回馈,“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我们更应以那颗赤子之心回报他们。请担起主动沟通的责任,多一些理解和包容,少一分抱怨和指责;多一份感恩,少一分尴尬;多一份亲切,少一份冷漠。没有永远的来日方长,只有突然而至的生离死别,我们无法控制父母的老去,但至少我们可以用时间与爱让亲情不留遗憾,所以,请多一些陪伴和沟通,去追赶一下父母老去的脚步吧。
过年的作文 篇14
我国春节,一般是从祭灶揭开序幕的。民谣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则为二十五日举行祭灶。
祭灶,是一项在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人们称这尊神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灶王龛大都设在灶房的北面或东面,中间供上灶王爷的神像。没有灶王龛的人家,也有将神像直接贴在墙上的。有的神像只画灶王爷一人,有的则有男女两人,女神被称为“灶王奶奶”。这大概是模仿人间夫妇的形象。灶王爷像上大都还印有这一年的日历,上书“东厨司命主”、“人间监察神”、“一家之主”等文字,以表明灶神的地位。两旁贴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以保佑全家老小的平安。
灶王爷自上一年的除夕以来就一直留在家中,以保护和监察一家;到了腊月二十三日灶王爷便要升天,去向天上的玉皇大帝汇报这一家人的善行或恶行,送灶神的仪式称为“送灶”或“辞灶”。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再将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的命运交于灶王爷之手。因此,对一家人来说,灶王爷的汇报实在具有重大利害关系。
送灶,多在黄昏入夜之时举行。一家人先到灶房,摆上桌子,向设在灶壁神龛中的灶王爷敬香,并供上用饴糖和面做成的糖瓜等。然后将竹篾扎成的纸马和喂牲口的草料。用饴糖供奉灶王爷,是让他老人家甜甜嘴。有的地方,还将糖涂在灶王爷嘴的四周,边涂边说:“好话多说,不好话别说。”这是用糖塞住灶王爷的嘴,让他别说坏话。在唐代著作《辇下岁时记》中,间有“以酒糟涂于灶上使司命(灶王爷)醉酒”的记载。人们用糖涂完灶王爷的嘴后,便将神像揭下,和纸与烟一起升天了。有的地方则是晚上在院子里堆上芝麻秸和松树枝,再将供了一年的灶君像请出神龛,连同纸马和草料,点火焚烧。院子被火照得通明,此时一家人围着火叩头,边烧边祷告:今年又到二十三,敬送灶君上西天。有壮马,有草料,一路顺风平安到。供的糖瓜甜又甜,请对玉皇进好言。
送灶君时,有的地方尚有乞丐数名,乔装打扮,挨家唱送灶君歌,跳送灶君舞,名为“送灶神”,以此换取食物。
送灶习俗在我国南北各地极为普遍,鲁迅先生曾写有《庚子送灶即事》诗:只鸡胶牙糖,典衣供瓣香。家中无长物,岂独少黄羊。
他在《送灶日漫笔》一文中说:"灶君升天的那日,街上还卖着一种糖,有柑子那么大小,在我们那里也有这东西,然而扁的,像一个厚厚的小烙饼。那就是所谓胶牙饧了。本意是在请灶君吃了,粘住他的牙,使他不能调嘴学舌,对玉帝说坏话。"鲁迅诗中提到"黄羊"的典故,出于《后汉书·阴识传》:"宣帝时,阴子方者至孝有仁恩。腊日晨炊,而灶神形见,子方再拜受庆;家有黄羊,因以祀之。自是巳后,暴至巨富。至识三世,而遂繁昌,故后常以腊日祀灶而荐黄羊焉。"阴子方看见灶神,杀黄羊祭祀,后来交了好运。从此,杀黄羊祭灶的风俗就流传下来了。
唐宋时祭灶的供品是相当丰富的。宋代诗人范成大的《祭灶词》对当时民间祭灶作了极其生动的描写: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熟双鱼鲜,豆沙甘松米饵圆。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触秽君莫嗔。送君醉饱登天门,勺长勺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
腊月二十三日的祭灶与过年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在一周后的大年三十晚上,灶王爷便带着一家人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与其他诸神一同来到人间。灶王爷被认为是为天上诸神引路的。其他诸神在过完年后再度升天,只有灶王爷会长久地留在人家的厨房内。迎接诸神的仪式称为"接神",对灶王爷来说叫做"接灶"。接灶一般在除夕,仪式要简单得多,到时只要换上新灶灯,在灶龛前燃香就算完事了。
俗语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说法。有的地方,女人是不祭灶的,据说,灶王爷长得像个小白脸,怕女的祭灶,有"男女之嫌"。对于灶王爷的来历,说起来源远流长。在中国的民间诸神中,灶神的资格算是很老的。早在夏代,他已经是民间所尊奉的一位大神了。据古籍《礼记·礼器》孔颖达疏:"颛顼氏有子日黎,为祝融,祀为灶神。"《庄子.达生》记载:"灶有髻。"司马彪注释说:"髻,灶神,着赤衣,状如美女。"《抱朴子.微旨》中又记载:"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状。"这些记载,大概是祭灶神的.来源吧。还有,或说灶神是钻木取火的"燧人氏";或说是神农氏的"火官";或说是"黄帝作灶"的"苏吉利";或说灶神姓张,名单,字子郭;众说不一。民间则流传着一个颇为有趣的故事。
据说,古代有一户姓张的人家,兄弟俩,哥是泥水匠,弟弟是画师。哥哥拿手的活是盘锅台,东街请,西坊邀,都夸奖他垒灶手艺高。年长月久出了名,方圆千里都尊称他为"张灶王"。说来张灶王也怪,不管到谁家垒灶,如遇别人家有纠纷,他爱管闲事。遇上吵闹的媳妇他要劝,遇上凶婆婆他也要说,好像是个老长辈。以后,左邻右舍有了事都要找他,大家都很尊敬他。张灶王整整活了七十岁,寿终正寝时正好是腊月二十三日深夜。张灶王一去世,张家可乱了套,原来张灶王是一家之主,家里事都听他吩咐,现在大哥离开人间,弟弟只会诗书绘画,虽已花甲,但从未管过家务。几房儿媳妇都吵着要分家,画师被搅得无可奈何,整日愁眉苦脸。有天,他终于想出个好点子。就在腊月二十三日张灶王亡故一周年的祭日,深夜,画师忽然呼叫着把全家人喊醒,说是大哥显灵了。他将儿子媳妇全家老小引到厨房,只见黑漆漆的灶壁上,飘动着的烛光若隐若现显出张灶王和他已故的妻子的容貌,家人都惊呆了。画师说:"我寝时梦见大哥和大嫂已成了仙,玉帝封他为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你们平素好吃懒做,妯娌不和,不敬不孝,闹得家神不安。大哥知道你们在闹分家,很气恼,准备上天禀告玉帝,年三十晚下界来惩罚你们。"儿女侄媳们听了这番话,惊恐不已,立即跪地连连磕头,忙取来张灶王平日爱吃的甜食供在灶上,恳求灶王爷饶恕。从此后,经常吵闹的叔伯兄弟和媳妇们再也不敢撒泼,全家平安相处,老少安宁度日。这事给街坊邻友知道后,一传十,十传百,都赶来张家打探虚实。其实,腊月二十三日夜灶壁上的灶王,是画师预先绘制的。他是假借大哥显灵来镇吓儿女侄媳,不料此法果真灵验。所以当乡邻来找画师探听情况时,他只得假戏真做,把画好的灶王像分送给邻舍。如些一来,沿乡流传,家家户户的灶房都贴上了灶王像。岁月流逝就形成了腊月二十三给灶王爷上供、祈求合家平安的习俗。祭灶风俗流传后,自周朝开始,皇宫也将它列入祭典,在全国立下祭灶的规矩,成为固定的仪式了。
由于各地风俗不同,民间还有“跳灶王”和“打灶王”的活动。“跳灶王”是民间由古代“驱傩”发展而来的一种活动形式,主要是乞丐们的活动,由腊月一日至二十四日是“跳灶王”的日子。进入腊月后,乞丐们三五成群,扮灶公灶婆拿竹枝闹于门庭,乞钱,谓之“跳灶王”,也含有驱邪之意。这一活动主要在我国的东南方进行。
【过年的作文】相关文章:
过年的作文(精选)07-17
过年的作文【精选】07-18
(精选)过年的作文07-18
(经典)过年的作文07-27
(精选)过年的作文07-28
【经典】过年了作文07-29
[经典]过年的作文07-29
[精选]过年的作文07-05
过年的作文06-13
过年了作文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