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作文>体裁作文> 艺术的议论文

艺术的议论文

时间:2024-06-20 16:14:20 体裁作文 我要投稿

艺术的议论文(大全15篇)

  在各领域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论文吧,论文是讨论某种问题或研究某种问题的文章。你知道论文怎样写才规范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艺术的议论文,欢迎大家分享。

艺术的议论文(大全15篇)

艺术的议论文1

  ①中国艺术追求的静寒境界,宁静而渊澄,有一种自然而平淡的美,这与中国人的文化追求有关。世界永远充满着龌龊与清洁的角逐,而清清世界、朗朗乾坤不仅是中国人的社会理想,也是一种审美追求。

  ②静寒境界是片宁静的天地。宁静驱除了尘世的喧嚣,将人们带入悠远清澄的世界中;宁静涤荡了人们的心灵污垢,使心如冰壶,从而归于浩然明澈的宇宙之中。宁静本身就是道,就是宇宙之本,中国艺术追求这种绝对的宁静。比如在中国画中,永恒的宁静是其主要面目。烟林寒树,雪夜归舟,深山萧寺,渔庄清夏,这些习见的画题,都在幽冷中透出宁静。这里没有鼓荡和聒噪,没有激烈的冲突,即使像范宽《溪山行旅图》中的飞瀑,也在空寂的氛围中失去了如雷的喧嚣。寒江静横,孤舟闲泛,枯树萧森,将人们带入永恒的宁静中。如北宋画家王晋卿传世名作《渔村小雪图》,画山间晴雪之状,意境清幽,气氛静寂,画中渔村山体均以薄雪轻施,寒林点缀于石间崖隙,江水荡漾,与远山相应,一切都在清晖中浮动,真是宁静幽寒之极。

  ③中国画家酷爱静寒之境,是因为静反映了一种独特的心境。画之静是画家静观默照的结果,也是画家高旷怀抱的写照。画家在静寒之中陶冶心灵,以静寒来表现自己与尘世的距离,同时通过静寒来表达对宇宙的独特理解。

  ④中国艺术的静寒之境,绝不是追求空虚和死寂,而是要在静寒氛围中展现生命的跃迁。以静观动,动静相宜,可以说是中国艺术的通则,它一般是在静寒中表现生趣,静寒为盎然的生机跃动提供了一个背景。文嘉自题《仿倪元镇山水》:“高天爽气澄,落日横烟冷,寂寞草玄亭,孤云乱山影。”在静寂冷寒的天地中,空亭孑立,似是令人窒息的死寂,然而,你看那孤云舒卷,轻烟缥缈,青山浮荡,孤亭影乱,这不又是一个充满生机的世界吗!彻骨的冷寒、逼人的死寂,在这动静转换中全然荡去。

  ⑤静与空是相联系的,静作用于听觉,空作用于视觉,听觉的静能推荡视觉的空,而视觉的空也能加重静的气氛。在中国画中,空绝非别无一物,往往与静相融合,形成宁静空茫的境界。因此,静之寒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空之寒。中国艺术热衷于创造“空山无人,水流花开”的境界,拒斥俗世的欲望,不介入社会的复杂文化活动,尽量保持“自然的纯粹性”,即以山水面貌的'原样呈现,不去割裂自然的原有联系。空山无人,任物兴现,山水林泉都加入到自然的生命合唱中去。

  (节选自朱良志《一丸冷月的韵味》,有删改)

  6.下列对“静寒境界”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它宁静而明澈,化解了龌龊与清洁的冲突,还我们清清世界、朗朗乾坤。

  B.它体现这自然而平淡的美,表明了永恒的宁静是中国艺术追求的全部内容。

  C它可以帮助我们还原宇宙的本来面目,表达我们对宇宙的独特理解。.

  D它追求一种绝对的宁静,但这种宁静却不是真正的空虚与死寂。

  7.关于中国画对“静寒之境”的追求,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画的习见画题尽管内容指向不尽相同,但其基本特点是在幽冷中透出宁静。

  B.无论是动态之景还是静态之景,画家都力图营造空寂的氛围,驱除喧嚣,归于幽静。

  C.画之静表达的是一种独特的心境,画家在静寒中涵养自己,表现自己与尘世的距离。

  D.中国画以彻骨的冷寒,逼人的死寂反衬现实世界的生机,从而体现出静寒之境的生趣。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画是中国艺术的重要门类,文章以之为例来谈论中国艺术所追求的静寒境界。

  B.第④段中作者引用文嘉题画诗的目的是论证构建静寒之境是中国艺术的通则。

  C.视觉的空与听觉的静融合成静寒境界,因此,中国画既是视觉艺术,也是听觉艺术。

  D.静之寒就是空之寒,这使得中国艺术隔绝俗世而得以尽量保持其“自然的纯粹性”。

  6.【答案】D

  【解析】A原文中说的是“世界永远充满着龌龊与清洁的角逐,而清清世界、朗朗乾坤不仅是中国人的社会理想,也是一种审美追求。”,而并没有说化解了这种冲突。B原文是说“中国艺术追求这种绝对的宁静”,而并未说这种永恒的宁静是中国艺术追求的全部内容。C原文中并未提到“帮助我们还原宇宙的本来面目”,无中生有。

  7.【答案】D

  【解析】D对应原文“在静寂冷寒的天地中,空亭孑立,似是令人窒息的死寂,然而,你看那孤云舒卷,轻烟缥缈,青山浮荡,孤亭影乱,这不又是一个充满生机的世界吗!彻骨的冷寒,逼人的死寂,在这动静转换中全然荡去。”,可知是将“彻骨的冷寒,逼人的死寂”全然荡去,而不是用它反衬生机。

  8.【答案】A

  【解析】 B第④段中作者引用文嘉题画诗的目的是为了论证“是在静寒中表现生趣,静寒为盎然的生机跃动提供了一个背景”。C题干中两者并未构成因果关系,且原文中并未提及中国画是听觉艺术。D原文中说“静之寒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空之寒”,而并未说“静之寒就是空之寒”,且中国艺术保持“自然的纯粹性”与“静之寒”“空之寒”没有关系。

艺术的议论文2

  我家阳台上有一盆残缺的盆景,残缺的枝,残缺的叶,透着一丝残缺的悲凉。我想,如果我是一位摄影师,我会把这盆景选作最佳景点。就因为它的残缺!

  残缺也是一种艺术美。

  在古希腊雕塑中,断臂的维纳斯以充分的展示了女性特有的温柔、美丽、永恒、青春著称于世。人们感叹这巧夺天工的杰作,她那残缺的双臂,使人们浮想出多少曼妙的身姿。许多大雕塑家都试着给维纳斯添加双臂,可结果令世人大吃一惊,无论哪种姿态的双臂都使维纳斯不再拥有那种含而不露、神秘而脱俗的气质了。人们不得不承认,正是她的残缺给人以广袤的想象空间,正是她的`残缺造就了永恒。

  记得有这么一个小故事:一群学生到教授家做客。教授的阳台上摆满了花盆,教授说:“这里有的是真花,有的是塑料花。你们能认出来吗?”学生们朝阳台望去,同样的鲜红,同样的嫩绿,真真假假,假假真真,大家茫然了。许久,一位学生说:“那几盆是真的。”教授问:“问什么?”“因为这几盆有枯枝败叶。而另外几盆则完好无损。”众人恍然大悟。这盆景就像生命一样,不可能尽善尽美,反而,当它变的完美时,就不真实了——这便是残缺的艺术美。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面对红颜老去的残缺,李熠看到了亡国的忧思;“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面对故国落寞的残缺,刘禹锡看到了国家不再凄楚;“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面对枝头花落的残缺,李清照看到了心力交瘁的无奈。学会用那双欣赏残缺之美的眼睛去观察世界,用那能接受残缺之美的臂膀来拥抱世界。你会发现,并不只有十全十美的人生才会迸出绚烂的火花。

  残缺也是一种艺术美。

艺术的议论文3

  摘要:玉雕艺术在我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 它具有了独特的造型语言、文化意蕴和审美特征, 成为我国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 阻碍玉雕艺术发展的因素主要有四个:一是过于注重材料和工艺, 没有在设计上下功夫;二是创新不足, 造型千篇一律;三是过于注重作品的寓意, 没有赋予作品时代感;四是缺乏高素质的玉雕人才。传承和发展玉雕艺术应当从四个方面着手:一是在继续关注材料和工艺的同时, 更新设计理念;二是传承古法与借鉴其他艺术形式并重;三是在深入挖掘传统手工艺文化内涵的同时, 为作品注入时代气息;四是做好传授玉雕技艺、培养玉雕专业人才的工作。

  关键词:玉雕; 艺术创新; 时代感; 传承人;

  玉雕艺术在我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 它具有了独特的造型语言、文化意蕴和审美特征, 成为我国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的历史时期, 玉雕艺术的发展面临着一些新的问题。我们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创新, 将时代气息融入传统工艺, 使玉雕艺术被现代人所接受, 同时还要大力培养高素质的玉雕艺人, 为玉雕行业注入新鲜的血液。

  一、玉雕艺术的产生和发展

  从新石器时期开始, 我们的先人就开始制作玉石制品。在八千年的时间里, 我国的玉石制品经历了从刀、斧到玉饰再到玉玩的沿革。上古时期玉雕艺人崇尚抽象、朴拙之风;中古时期玉雕艺人将雕刻与绘画相结合, 使玉雕作品具有了具象之风;近古时期玉雕工艺获得进一步发展, 这一时期的玉雕作品造型典雅、贵气十足。在历史上, 具有中国特色的玉文化对中国人的生活产生过重要的影响。《礼记》指出:“玉不琢, 不成器。”就是以玉喻人, 将美玉作为人文精神的载体, 作为高尚人格的象征[1]。我国的玉雕工艺因难度大、历史悠久而蜚声中外, 在世界艺术长廊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19世纪40年代以后, 受到战乱的影响, 我国一些传统手工技艺的发展趋于停滞, 玉雕工艺也不例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 国家富强, 社会安定, 百姓安居乐业, 政府对传统工艺的传承十分重视, 玉雕这门古老的工艺实现了发展。如今, 玉雕工艺品已经走进寻常百姓家。在市场上, 各种类型的玉雕产品能够适应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 多元的消费需求也使得玉雕产品的材质和主题越来越丰富。

  二、阻碍玉雕艺术发展的主要因素

  随着经济的发展, 玉雕产业不断壮大。然而, 受到发展思路、制作工艺等的影响, 玉雕艺术在发展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当前, 阻碍玉雕艺术发展的因素主要有四个。

  (一) 过于注重材料和工艺, 没有在设计上下功夫

  从晚清到民国时期, 一些人在制作玉器时走入误区。“追求极度奢靡的材料和繁复多变的工艺技巧成为价值认识的核心, 并渐次取代适度‘材美工巧’的原则”[2]。这种“重工重料”的倾向延续至今, 阻碍了玉雕艺术的发展。玉雕是综合艺术, 作品的价值与多种因素有关, 玉料和工艺固然很重要, 但艺术设计同样也很重要。

  (二) 创新不足, 造型千篇一律

  受到传承方式的影响, 玉雕师在创作中多采用传统的艺术表现手段, 玉雕创作程式化问题严重。在玉雕行业, 一些传统题材的造型基本上是固定的, 能否按照传统思维设计玉器甚至还被作为判断一名玉雕师是否合格的标准。玉雕技艺的传承一般采用的是“师带徒”模式, 学徒一入门接触的就是传统的观念, 其思想受到束缚。这种传承方式带来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相同题材的玉雕作品造型常常千篇一律, 不同作品的差异唯有材料的好坏和体积的大小而已。目前, 造型同质化已经成为阻碍玉雕艺术发展的主要因素。由于习惯于因循传统, 当遇到品质很好的玉料时, 玉雕师害怕别出心裁会降低材料的价值, 愈发不敢在艺术设计方面进行创新了。

  (三) 过于注重作品的寓意, 没有赋予作品时代感

  玉石行有句老话:“玉必有工, 工必有意, 意必吉祥。”我国传统的吉祥图案有着浓郁的世俗气息, 有些图案代表着人们虔诚的信仰, 有些图案代表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在我国, 用吉祥图案来造型是艺术创作的传统[3]。但是, 艺术创作过于倾向世俗化, 就会导致艺术性的弱化。玉雕艺术是一种小众艺术, 当代玉雕创作基本上都是在承继传统, 艺术设计方面少有突破[4]。由于缺乏主流文化群体参与, 很多玉雕师不知如何表现时代精神, 不知如何表现当代人的生活感受, 作品脱离时代也是导致人们对这门传统艺术产生疏离感的重要因素。

  (四) 缺乏高素质的玉雕人才

  传统的“师带徒”传承模式存在着一些弊端。在这种模式下, 学徒入行门槛低, 这就导致一些文化素质不高的人进入了玉雕行业, 加上部分为师者在传授技艺时墨守成规, 培养出的玉雕艺人往往因循守旧, 缺乏创新精神。这种状况直接影响到这一艺术门类的传承和发展。为了改变这种状况, 一些中等职业学校和玉雕企业尝试推行现代学徒制, 培养出了一批具备较高文化素质的玉雕艺人。即便如此, 在玉雕创作中缺乏创新精神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解决。当前, 部分本科院校也开设了玉雕专业, 但大部分大学教师都没有从事玉雕工作的实践经验, 虽然学校也会邀请当地的一些玉雕师为学生授课, 但这些人未受过高等教育, 虽有实践经验, 却很难将其提升到理论高度, 这种状况阻碍了玉雕人才的培养。

  三、促进玉雕艺术传承和发展的建议

  今后, 我们必须认真研究玉雕艺术发展的状况, 立足今天的文化环境, 传承和发展好玉雕艺术, 使这门传统艺术焕发新的光彩。具体来讲, 传承和发展玉雕艺术应当从四个方面着手。

  (一) 在继续关注材料和工艺的同时, 更新设计理念

  当前, 玉雕师应当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大胆创新, 在玉雕创作中引入现代设计理念, 表现现代艺术观念。玉石是玉雕创作的物质基础[5], 玉石的品质各不相同, 然而, 无论是翡翠、羊脂白玉, 还是南红玛瑙、黄龙玉, 只要设计得当, 都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都能够表现独特的美学追求。在玉雕创作中工艺很重要, 然而并不是工艺越精细越繁复就越好, 工艺是为内容服务的, 不能单纯为了“炫技”而进行创作。将传统的`圆雕、浮雕、镂雕、微雕、俏雕、薄意这些工艺技法, 与3D扫描、电脑制图、数控等技术结合起来, 服务于设计理念, 能够很好地表现各种复杂的主题。玉雕师应当遵循“材美工巧”的原则, 根据所要表现的内容选取合适的材料, 在玉雕创作中引入现代设计理念和艺术表现手段, 运用多种工艺来展现玉石制品独特的美。

  (二) 传承古法与借鉴其他艺术形式并重

  玉雕工艺在中华大地上传承数千年, 它从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 服务于人们的生活。如果脱离了中华传统文化这块沃土, 玉雕艺术就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也就谈不上传承, 更谈不上创新了。提倡工艺创新并不是否定已经有八千年历史的传统工艺, 更不是否定传统的玉文化。今天的人们应当立足于传统, 从传统玉文化中汲取营养, 将现代元素融入玉雕创作, 在玉雕创作中采用多元化的艺术表达形式。要想使传统的玉雕艺术在当代实现发展就要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在深入研究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提炼出具有代表性的元素, 以保留传统文化的精华;二是要注意学习其他艺术形式的长处, 采用多种艺术手段进行玉雕创作。

  艺术门类多种多样, 然而, 不同艺术门类所遵循的美学理念却有相通之处, 这是不同门类的艺术相互融合的基础。在创作玉雕作品时, 可以借鉴彩陶、青铜器的造型和纹饰, 以及中国画的意境。融入其他艺术形式的元素能够丰富玉雕艺术的语言, 促进玉雕艺术发展。

  在玉雕创作中, 既可以借鉴其他中国传统艺术 (如书法、泥塑、石雕、牙雕、木雕、石窟造像、皮影等) 的表现手法, 也可以借鉴西方的抽象表现主义、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构成主义等艺术理论。促进玉雕艺术表现形式多元化, 有利于创作出具有时代气息的作品。

  玉雕师在进行玉雕创作时, 或多或少都会借鉴其他艺术形式的长处, 我们可以从一些当代玉雕作品中看到多种艺术形式的融合。例如, 刘竹的《魏晋之风》借鉴了石窟艺术, 崔磊的《观喜》借鉴了皮影戏艺术, 卓凡的《拈花——莲》运用了三维立体成像技术, 王一卜的《谁是幻影》、卓凡的《江山千里》均运用了装置艺术, 王朝阳的《贝多芬》、王少军的《赖有神山——远望》、钟灿文的《新物种——点击》、聂子翔的《指尖玩具》, 将玉石与木头、金属、皮革等材质相结合。

  在传承玉雕艺术的过程中, 既要注意继承传统工艺, 又要注意开展工艺革新。玉雕师要养成学习和思考的习惯, 研究其他艺术形式的美学特征、表现手法, 吸收其他艺术形式的精华。玉雕师既应当是一名技术娴熟的工匠, 也应当是一名能够对玉雕艺术的表现形式、风格等进行深入思考的学者。玉雕师要经常对传统技艺进行反思, 尝试运用具有时代特征的艺术语言来诠释玉雕艺术, 使这门古老的艺术被更多的人所接受。

  (三) 深入挖掘传统手工艺的文化内涵, 同时为作品注入时代气息

  传统的玉雕创作一般都是用作品来表现吉祥寓意的。随着时代的发展, 人们除了仍旧欣赏玉雕作品所寄托的传统吉祥寓意之外, 也希望玉雕作品能够表现出时代特色和个性追求。因此, 玉雕创作的理念应当与时俱进, 玉雕师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开拓创新, 为作品注入时代气息。

  玉雕师不能脱离实际生活需要去搞玉雕创作。好的玉雕作品应当能够引起观者的情感共鸣, 作品中蕴含的思想应当来源于生活并且高于生活。玉雕师要认真体会中国传统手工艺制品所寄托的情感, 同时思考现代人的生存困境和情感需求, 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创作思想, 并用玉雕作品来表现它。只有经过深入思考, 创作出的玉雕作品才富有灵性, 才是有血有肉能够得到观者认同的精品。例如, 唐木的《童年的记忆》、孟庆东的《永恒的主题》、张森才的《雪中送炭》和《春耕》、林国华的《民以食为天》、方志杰的《梦》等作品, 或是表现对童年生活的追忆, 或是表现现代人的爱情观, 或是展现淳朴的民风, 选题贴近现实生活, 表现的是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能够鼓励观者为实现梦想而奋斗。又如, 当代翡翠雕刻大师王朝阳的作品《长征组歌》, 用破旧的书籍、磨损的草鞋、缀着红星的八角帽再现了长征精神, 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四) 做好传授玉雕技艺、培养玉雕专业人才的工作

  我国的玉雕艺人文化水平普遍较低, 其技艺一般由师父传授。目前, 一些玉雕艺人主动到美术专业院校进修, 他们研究东西方艺术, 学习造型艺术, 这种做法对于玉雕艺术的传承和发展是有利的。

  要想培养出高素质的玉雕人才, 就必须建立专业人才培养长效机制。目前, 可以尝试建立现代学徒制, 也可以在本科院校开设相关专业。现代学徒制和传统学徒制都强调“在做中学, 在学中做”, 但学徒的身份有着显着不同, 建立现代学徒制可以有效避免学徒成为师父的廉价劳动力。此外, 建立现代学徒制还有利于因材施教, 有利于培养具有独立精神和创新意识的玉雕人才。本科院校应当探索建立科学的玉雕人才培养模式, 要根据培养目标设计人才培养方案, 注意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 向他们传授专业理论知识, 增强他们的动手能力, 同时还要努力争取国家的政策扶持以及行业帮扶。

  四、结语

  我国传统的玉雕艺术有着独特的魅力, 受到了人们的喜爱。但是, 在现代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 这门传统技艺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挑战。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如何在当前的文化环境下传承和发展玉雕艺术。传承传统艺术既不能否定传统, 也不能完全沿袭前人的做法。我们应当深入挖掘传统手工艺的文化内涵, 积极探索具有时代特点的表现手段, 使玉雕作品具有时代感, 更加切合当今人们的需求。

  参考文献  [1]王俊懿.玉雕艺术的传统内涵与当代价值[J].人民论坛, 20xx (24) :34-35.  [2]诸葛铠.裂变中的传承[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20xx:65-66.  [3]崔建林.浅析玉饰鹿纹的演变及其吉祥寓意[J].中国包装工业, 20xx (14) :65-65.  [4]王金忠.重塑当代花鸟玉雕的美学观[J].宝石和宝石学杂志, 20xx (6) :51-58.  [5]吴冬梅.玉雕材料的开拓性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 20xx (2) :24-27.

艺术的议论文4

  20xx年10月,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开展农村学校艺术教育实验县工作的通知》,126个“全国农村学校艺术教育实验县”将通过近三年的艺术教育综合改革实践,在20xx年10月实现区域内惠及全体、丰富优质的学校艺术教育,为推进全国农村学校艺术教育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和范例。实验区县应紧紧把握发展机遇,在政策、机制和制度上尽快加以补充与完善,不断总结经验、研究借鉴,在成功突破难点问题后普及推广,适时颁布规章,把这项重要的利民工程办实办好。

  一、解决师资来源

  一是改进教师编制管理。教师编制管理是保证教育质量、合理配置教师资源的基本管理制度。在一些农村学校,特别是一些教学点,生源下降较快、成班率较低的情况下,编制管理就应统筹安排,改变“生师比”编制现状,探索“生师比”与“班师比”相结合的途径。

  二是灵活聘任艺术师资。就目前农村学校的艺术师资力量来看,很多学校都缺编,一些学校没有艺术教师,甚至一些艺术教师也不教自己的专业而转教文化课。因此,学校既要大力吸收师范院校毕业的艺术专业生担任艺术教学工作,也要面向社会聘请艺术专家、民间艺人担任艺术指导教师,尽快让艺术师资配备达到国家教学计划和基本标准。

  三是深挖本校艺术教师潜力。首先,要搞好艺术教育的转岗培训。如充分运用当地教师进修学院等培训机构,在现任教师中选拔具有一定音乐、美术素养和潜质的教师,以及有从事艺术教育志向的年轻教师参加音乐、美术的转岗培训。其次,要开展送教走教,让艺术教师流动起来。如成立艺术教育服务中心,鼓励和安排艺术名师、骨干教师下乡送教和到教学点走教,让他们服务多所学校,在上好艺术课的同时,也对走教学校的教师进行培训和帮带;或者让艺术教师定点到城郊及农村学校支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农村艺术教师缺乏的现状。

  二、做好师资稳定工作

  当前,艺术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高投入导致绝大多数艺术毕业生不愿到农村,特别是贫困落后的乡村学校,而且有的在职教师其艺术专长得到发展以后,又不愿继续留在农村。鉴于此,我们应采取以下措施,稳定好师资队伍。

  一是建立相应的激励政策。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要创造条件,在日常工作中,重视艺术教育,尊重教师劳动,做到政策留人号情感留人;及时公正地对优秀者进行表彰,想方设法地保证艺术工作的补贴费用,按一定比例名额进行评优评聘,包括尽快落实乡镇教师津补贴,吸引和留住农村艺术教师。

  二是为教师的.发展创造条件。教育行政部门要有计划地对农村艺术教师进行必要的岗位培训。学校要为艺术教师的发展创造“走出去”的机会,在学校和系统内外给予展示的机会;同时,也要大力创建“请进来”的条件,开展专家讲座、示范观摩课等艺术教育活动。

  三是提高艺术课堂教学质量。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应制订相应的规章制度和计划,鼓励和督促教师搞好艺术管理和教育教学工作,培养教师对艺术教育事业的职业操守,如制订《课堂评价标准》等,对于不认真上艺术课或把艺术课改上其他课的教师,进行严格考核,甚至取消其评聘资格。

  三、完善投入机制

  一是硬件标配投入。必要的场地设备和器材配备是开展艺术教育的物质基础。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要按20xx年《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音乐、美术教学器材配备目录》一类标准,多渠道地解决艺术场地设备和教学器材配备,改善农村学校艺术教育教学条件。如果有条件,县教育技装中心要加快校园网改造,早日规划实现“千兆到校”工程,让农村学生通过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实现城乡学校直通共享的“在线艺术课堂”。

  二是提高投入绩效。办农村艺术教育,既要舍得花钱,又要想办法把钱花在点子上。从教育大盘子中节省出的艺术教育专项资金,在一般性投入的基础上应不再搞平均主义,转而只突出“点上”的学校。如对在艺术活动竞赛以及艺术文化建设上取得明显成绩,并出现一定资金困难的学校,以奖补的形式肯定他们的先行先试。

  四、健全规章制度

  发展艺术教育必须走依法治教的道路,要把建立健全艺术教育规章制度和规划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抓紧抓好,切实执行《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和相关的法规制度。

  一是改革教育评价制度和考试制度。要想扭转应试教育倾向,有效推进农村艺术教育,破解那种“可大可小”、“不那么紧迫”的现状,就必须发挥“指挥棒”的作用。在当前国家、省、市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中,认真分析研究“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与方式方法,主动健全完善一套推动艺术教育的政府评价考试制度,从公正评价艺术教师工作、评价学校综合质量和学生考试升学的制度层面,引导和倒逼全社会树立多样化的人才观。

  二是完善艺术教育督导评估机制。在相关行政部门、学校的教育检查评估、达标中制订艺术教育强制性标准,对艺术教育不达标的学校、部门取消其评优、评先资格,失职的追究领导责任。坚持做到经常化、具体化、制度化,形成良好的教育发展环境,让上下级互相衔接管理,把工作落到实处。

  五、把握两个原则

  一是坚持展示平台层级制。按照“班级舞台→年级舞台→校级舞台→片区舞台→县级舞台→更高舞台”逐级提升的规律和原则,让师生在全面参与中学到知识,在各自的能力水平范围内得到不同层级的锻炼提升。这种公平公开的展示汇报,既能达到一定程度的普及推广,又能挖掘出各方面的亮点与精英,在更大范围内做到人人参与、人人进步、人人艺术。

  二是做好“点上花开”的样本工作。样板的力量和影响是重要而有实效的。农村艺术教育是块“荒地”,一味口头强调其重要性没有多少人去重视,只有通过样本,使大家看到了真实的改变,才能唤起更多人包括官方的认同和响应。如艺术优秀学校和优秀学生就是重要的样本资源,我们要打通学校“艺术办学立校”、学生“艺术求学就业”的上升渠道,通过“点上花开”的支撑、引领和示范,促进学校艺术教育的又好又快发展。

  总之,国家发展了,人民富足了,艺术教育不应只是城里学生的专利。我们要不断创造条件,让农村学生也感受到艺术的魅力,让农村学校具有教育应有的灵气和灵性。艺术教育是全民教育,是促进全民族、全人类发展的基础教育。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及社会各界都应关心和支持这项事业,让这项事业更好地助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艺术的议论文5

  课程考核是评估教学成效、反馈教学信息、检测教学品质的主要途径。其作用在于引导与促进学生系统化地加强和巩固学到的技能,验证他们在相关知识、技能等方面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提升他们在学习方面的积极性。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具备集艺术、设计、科技于一体的专业特征,对其开展课程考核,不但是反映教学效果、提升教学质量以及培养专业人才的主要方法,同时还是培养集设计、工艺与管理等于一身的专业技术人才的主要路径。

  一、当前高职艺术设计类课程考核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对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多元化培养的新要求,传统的高职艺术设计类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已显现出越来越多的欠缺,具体体现为四点。

  第一,在考核内容方面,未能将理论内容与实践内容作为一个整体有机融合。就目前来说,社会上缺少的不只是懂理论的设计家或只会使用工具进行制作的设计者,而更缺少懂得将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等多学科领域知识融为一体,可以创作出体现当前社会观念和文化作品的复合型设计师。从现实看,高职艺术设计类课程考核过于关注实践技能训练的考核内容,却忽略了理论与实践技能两者的结合。

  第二,在考核方式方面,重点关注了对考核对象的技能考核,而针对其在沟通交流能力、分析能力、协作能力、批判性思考能力等方面的素质考核较少,遏制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第三,考核主体较为单一,主要为任课老师,未能将考核对象学生作为考核主体之一,也忽视了企业、社会等第三方的评价。由于考核主体的单一性,造成了任课教师成为考核评价的唯一评价者和实际操控者,这也使得学生习惯以任课教师的思维模式、创作手法和喜好作为学习模仿的对象与考核评价的唯一标准。

  第四,在成绩评定方面,没有把成果和过程这两种评价予以有机结合。现行的考核评定方式往往是“一考定乾坤”,这种方式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和影响,比如老师的知识背景、喜好、工作责任心、情绪等,会造成不同的老师对某一考核对象的评定结果不同。另外,在考核结果的评定上过于注重成果评定,对过程的评定却缺乏足够的重视,这样的评定方式对学生的考核显然是不够全面的。

  二、高职艺术设计类课程考核评价改革的趋势与举措

  基于当前高职艺术设计类课程考核存在的问题,要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必须从多个方面着手改革,诸如考核的内容、主体、评价方式等。包括在课程考核评价中,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取得的成绩,重视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着重将评价具有的激励、反馈等功能尽可能地发挥出来,构建一种新的课程考核机制;针对课程考核评价的内容,涉及技能、知识、职业素养等多个方面,确保评价内容向多元化的方向转变;而在考核评价方法上,推广分层次考核,同时构建综合性的评价机制,将学生的自评、互评与老师的评价、公司的评价、社会的评价等有机融合起来,进而提升学生在学习方面的主动性,提升教学效果;此外,还需重点对学生日常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进行评价,构建效果和过程并重的考核评价机制。具体为以下内容。

  1.改革考核内容,引入企业行业标准,增强评价的职业性

  按照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课程的基本特征、内容以及面向对象的差异,有针对性地革新课程考核的相关内容。制定的考核内容应可以准确体现学生在理论、技能等方面的实际掌握和理解情况,同时还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学生解决、分析问题的能力,而非简单地重复书本内容。为进一步提升学生在创新和实践方面的能力,让课程考核能对考核对象的知识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予以准确全面的评价,可根据经济社会对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多元化人才的要求,把公司真实生产运营的综合性项目设置成考核内容。采用这种方法,能够有效地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内容以及专业技能有效地集中在某一个项目中,这不仅能够有效地反映学生在基础知识和技能方面的真实掌握情况,还能够反映出他们所学的各种知识在不同学科之间的贯通能力,进而从整体上提升他们的综合能力和素养。

  2.改革考核形式,实现考核形式的多元化

  在充分研究与分析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特点及课程属性的基础上,合理确定课程考核评价形式。将各专业课程考核方式分为理论考核型、技能考核型、作品展示型等多种形式,各课程具体采用何种考核形式由专业负责人及课程负责人共同商定。

  (1)理论考核型这是一种较为典型的传统考试方法,不过并不能因为其具有传统性就把其放在高职艺术设计类课程的考核方式之外。对于高职艺术设计类的学生,在基础艺术理论的理解和掌握上,其教学目标是以“必须、够用”为度,其目的也是提升他们在艺术理论方面的综合素养,促使其掌握艺术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为之后的专业实践打下基础。艺术设计需要创新,创新又来源于设计者的灵感与顿悟,而灵感和顿悟又源于设计者的文化积淀和长时间的修持。强调技能,并不是说不开展理论方面的.学习。所以,这种类型的考核,主要应用在具有较强理论性的课程教学上,如艺术史论课。通过理论考核,能够加强考核对象对艺术设计基本理论与原理的掌握,为后续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2)实践考核型实践考核型,主要适用于注重技能操作类的课程,其考核的重点是强调操作技术和技巧的熟练运用程度。如电脑设计软件(AUTOCAD、3DMAX等)、设计表现技法等课程。这种考核方式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独立进行作品的创作或者完成相关操作,然后按照他们完成操作的效果进行评价。

  (3)理论实践结合型理论实践结合型,是将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合的考核类型,这种考核方式不但重视学生对理论方面掌握情况的考核,还重视他们在实际操作能力方面的考核。就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来说,其开设的很多课程都可以采用这种考核方式进行考核。

  (4)作品任务型其含义是课程完成后,学生将完成的作品交给老师进行考评,老师根据他们对作品的完成情况实施评价,诸如招贴设计等。一般来说,学生都需要耗费很长的时间才能完成相关作品,任课教师可以根据课程教学目标自定主题或根据需要以企业的实际项目任务布置给学生,并指导学生完成项目任务,最后,由老师根据他们作品的完成情况实施评价。

  (5)作品展示型作品展示型,也属于任务作品的一类,其不同之处在于对作品的评价主体除了有专任教师还有企业行业的专家,甚至学生代表也可作为评委之一。另外,完成的作品不仅要提交还要布置展示,展出的方式除了传统的成品展示、喷绘展示,在如今互联网迅猛发展的信息化时代也可采取网上展示及微信公众平台展示,这样的展示方式传播速度快、时代感强、学生乐于接受。针对学生的成绩评定,不仅可利用专家组的评分,也可利用观众的评分,或是采用二者相结合的方式。通过作品展出效果的比较,能够将各个专业、各个班级的教学效果进行纵向对比,进而反映出考核评价的公平公正性。

  (6)团队考核型团队考核型通常是因为一项大型任务(作品)完成的需要将学生分为若干团队或小组,团队成员通过相互间的配合共同完成任务,之后由任课教师、企业行业专家共同组成考评组对团队作品进行评价的一种考核方式。这种考核方式适用于一些专业综合性较强且需多人参与的课程,如建筑结构模型制作、企业CIS设计与制作等。团队考核型的评分,是由任课教师、企业行业专家、学生多方主体参与评分。教师和企业专家首先对作品的总体成效给予考核等级(不同的考核等级对应不同的分数区间),学生团队成员再根据任务完成过程中的实际作用和表现在评定的等级分数区间内进行自评和互评,最终得出个人成绩。和其他考核方式相比,这种考核方式更有利于对学生在综合专业能力及综合素养方面的考查。

  (7)企业参与考核型企业参与考核型是指将企业项目、企业规范、行业标准引入课程,将企业项目任务与课程教学内容对接。企业派设计师作为兼职导师担任课程的实训教师,与校内专任教师共同担负学生实训指导的任务。此种考核,因为企业的参与,其考核评价往往以企业岗位的标准为考核标准,将设计成果被企业采纳的情况作为考核的一个重要指标,适用于一些专业综合课程。如工作室研学,通过企业参与课程教学与考核,拉近了学校教学和企业岗位要求间的距离,进而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企业工作的艰苦与乐趣,以此来提升学生的岗位适应与社会适应能力。

  (8)课证融通考核型课证融通即指将岗位技能标准和职业鉴定标准引入课程教学体系,把该专业的教学要求和企业对职位的要求对接起来;把课程内容和职业标准对接起来;把教学过程和工作过程对接起来,实现课程教学与职业技能鉴定的高度融合。课证融通型考核即将课程考核与劳动社会保障部门和相关机构进行的职业资格考证有机融合,认可和接受将学生的考证成绩视为考核成绩。

  3.改革考核评价方法,关注成绩评定的合理性

  为全面考查课程教学效果与学生的学习效果,应改革“一考定乾坤”的终结性考核评定方式,将过程考核贯穿考核评价过程的始终,以学习工作过程的实际表现和成效为重要参考,最终实现过程考核与最终考核的有机结合。尤其在一些专业综合课程教学中,学习的过程是工作,在工作中完成学习,所以考核应该涉及各个过程和环节。同时采取适当增加学生学习压力、将考核结果进行公示等方式来帮助其形成竞争思维和意识。在学生学习时,有部分任务是要求学生自己完成的,目的就是锻炼和提升其独立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部分的任务则需要学生通过相互间的合作才能完成,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协作能力。因而过程考核包含个人考核与小组考核两种形式,考核过程中可将两种形式交替进行,最终实现课程考核的多样性与考核评定的科学性、公正性。考核评价是检验学生对课程知识与技能掌握程度的主要途径。对于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集设计、工艺、管理等于一身的专业技术人才为主要目标的高职艺术设计教育,实施科学合理的考核,不但能检验学生对相关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还能从整体上提升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进而推动他们在创新意识、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等方面的提升。因此,改革传统的高职艺术设计类课程的考核内容、考核形式、考核主体与考评机制刻不容缓,只有构建了科学合理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才能充分发挥高职艺术设计教育在多元复合型人才培养中的功能与作用,最终实现高职艺术设计教育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路铠铭.高职高专教育艺术设计类课程设置探索.焦作大学学报,20xx.2

  2.刘永福.高职高专艺术设计类课程考核模式改革与实践.广西轻工业,20xx.11

  3.廖素清.高职院校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的研究.中国成人教育,20xx.10

艺术的议论文6

  艺术是什么?艺术就是能够让人赏析悦目的事情,但每个人都是对艺术有着不同的,独到的见解。艺术就是一种美得体验。

  自然之美,大自然造就了人,人体也是一种美。有些人主张,收集出所有人美得地方拼出最美的人。但是又有人认为一个人本身就是美得,虽然他可能不是十全十美的,那里都很完美,这是不可能的,但是这个人他可能嘴巴比较大但是他的五官进行搭配,他的缺陷可是就没有显现出来,大自然送给了我们每个人不同的外形与特点,每个人的.长像都是不要用同一个角度去观看。

  斑马身上的条纹在奔跑起来之后十分夺目,那是大自然赐予它们的法宝,我们不要用自己的审美来约束别人的审美,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特别的角度与观察。

  绘画时,每个人的画都有不同之处,没有一样的,绘画没有对与错。所有的线都很笔直,那是因为直线看起来很僵,直的只有当起伏时,才能更加传神。

  艺术不需要定义,美与丑。

艺术的议论文7

  错误是指不正确的事物、行为等。人们都希望不断完善自己,因此错误自然是越少犯越好,及时犯了,也要从中悟出点道理来。但是,当错误成了一种标志性的东西,变得独一无二,还会是不正确的事物吗?

  比萨斜塔就是建筑在错误上的。始建于1173年的比萨斜塔,在建造第一层时就开始倾斜了,此后人们尝试各种方法将它扶直,但都于事无补。如今,这座建筑在错误上的塔,却成了比萨的标志。它以它独特的姿态,骄傲地俯瞰着比萨的人们,世界的人们。

  同样由于错误而闻名于世的,还有一枚澳大利亚的邮票。这枚澳大利亚的邮票印刷于1913年,在这张邮票上,有着澳大利亚的地图及一只袋鼠。值得注意的是,它印着两个框架。近日,它被拍出了25500美元的高价。我想,它之所以有着如此巨大的价值,不仅仅是时间赋予它的'光华,更是因为它不同于其它的邮票,有着独特的美。

  《左撇子》是一幅描绘西班牙士兵的画。画上的士兵手持长矛,勇敢威武。当时,画家在完成这副画后,发现自己搞混了空间位置,误将士兵画成了左撇子。万分懊恼之下,他灵机一动,把画的名字改为了《左撇子》,结果这幅画开始闻名于世。绘画的世界是很广阔的,但为什么这幅画错误的画能在绘画界占有一席之地呢?

  我想,正是因为我们通过画作的“伤口”,触摸到了画家的喜悦、懊恼交错的复杂的情感,感受到了它独特的美。

  美丽的东西不一定是完美的,在那些带有缺陷的艺术品中,我们触摸到的是独一无二的美,感受到的,是错误的艺术。

艺术的议论文8

  感人的艺术氛围和铭心的审美经验,强化着国人对春节这一“文化空间”的审美期待。这种普遍而持久的社会心理,使“春节”成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构成。在春节这个“全民欢乐总动员”的狂欢时节,民俗艺术的文化功能、社会功能和教育功能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挥,民族文化的凝聚力也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体现。

  春节习俗促进了民间艺术的发展,而各具地域特色的节俗艺术也在生活中发挥着比审美欣赏更为广泛的社会作用。比如南方许多地区都有耍“板凳龙”的习俗,其每一节“龙身”由每家每户来制作,当龙灯耍到家门前时,这家人便将自己制作的一节“龙身”接上,龙灯如此越接越长,越耍越威风。这种全民参与的“行为艺术”既调动了人们过春节的积极性,也增进了村社邻里间的和睦与团结。

  民间艺术特别能反映中国人的审美意识,其创作构思充满想象,极富浪漫色彩。比如人们会以谐音方式把“鲇鱼”与富裕之意联系在一起,以之寄托“年年有余”的美好理想。民间艺术的造型无意模仿客观事物的自然特征,而强调物象所承载的人文观念,以至其表现形式自由而奔放,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将中国“写意”艺术精神作了极致的发挥。民间艺术的整体格调清新质朴、刚健明朗,凸显着乐观主义的精神品格和美学气质,不像现在一些极端个人主义的艺术创作,极力表现焦虑、寂郁或惆怅等消极情绪。

  有人说现在“年味淡了”。的确是这样。以前过年,人们会自己写春联、剪剪纸、扎灯彩、塑面花,自发而热情地参与节俗艺术创作。如今,这种审美兴趣和相关的习俗观念已越来越淡化,年节的文化空间已为批量化生产的“民艺商品”所充斥。现在的春节不如以前热闹了,真正的民间创作也随节俗的淡化而日益缺乏,现代人尤其是年轻一代已越来越不屑于民间艺术。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个中原因当然很复杂。现在的生活节奏加快了,社会格局、经济格局、家庭格局以及价值观、审美观也和以往大有不同,许多有特色的节俗活动和相关的艺术形式要在城市里展开确有一定的难度。可谁又能阻止生活的流变,让年节艺术一成不变地恪守老套路呢?

  其实,随生活潮流而与时俱进地加以调整和改变,本来就是民间艺术的精神和发展状态。面对春节联欢晚会、电话拜年、手机短信和电子贺卡一类的“新年俗”或“新年节艺术”,我们与其在怀旧中抱怨现实,不如在“俗而礼,礼而俗”的互动中建设与时俱进、魅力依旧的当代年节艺术,以至让大家真的想过年、过好年。

  因为交通受阻,时下有人提出“今年过年不回家”的倡导。这当然是想为政府排忧解难,也是为了避免同时出行所造成的种种麻烦。不过,面对民族文化历史所造就的普遍社会心理,面对民族文化记忆所产生的巨大精神感召,这种倡导显然是无力的,也不契合国情。

  其实,文化保护问题和民生问题是紧密关联的。今天,要想有力地传承中国非物质文化,充分地发挥春节及其民俗艺术的积极作用,就需要切实地解决作为文化传承主体的广大民众的生计问题。安民于本土,就可使得乡村的老百姓都能够在自己的土地上生产和发展,传统民俗文化就有可能得到更好的延续,其积极的社会功能也才能得到更好的发挥。也只有这样,我们的春节才会越过越红火,春节的民俗艺术才会越来越繁荣。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节)

  6、下列关于“现在年味淡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每当过年时,人们都会自己写春联、剪剪纸、扎灯彩以及塑面花等,自发而热情地参与节俗艺术的创作活动。

  B、当前,审美兴趣和相关的习俗关联越来越淡化,年节的文化空间都已经被批量化生产的“民艺商品”所充斥。

  C、现在春节不如以前热闹,真正的民间创作随节俗的淡化日益缺乏,尤其是年轻一代越来越不屑于民间艺术。

  D、春节联欢晚会、电话拜年、手机短信和电子贺卡一类的“新年俗”或“新年节艺术”活动缺乏真正的民间创作。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以前“春节”感人的艺术氛围和铭心的审美经验让一些国人对春节这一“文化空间”有了更多的审美期待。

  B、个人主义的艺术创作与民间艺术相比,前者不如后者,因为前者想要表达的情绪是不健康的,而后者则凸显乐观主义精神品格和美学气质。

  C、有人在上提出“今年过年不回家”,是因为交通受阻;但这种倡导其实是无力的,因为“春节”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几乎人人都想回家过年。

  D、作者认为,文化保护问题和民生问题是紧密关联的,老百姓在自己的土地上生产和发展,传承中国非物质文化,就有可能让传统民俗文化得到更好的延续。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普遍对“春节”有着期待的心理,这也体现在它既可以促进民间艺术的发展,又可以具有审美欣赏的作用,还有广泛的社会作用。

  B、在国人的审美意识中,民间艺术无疑是极具有表现力的,它不刻意模仿客观事物特征,而强调物象所承载的人文观念,具有强烈主观色彩。

  C、虽然现在的春节不如以前热闹,但“春节回家过年”在民族文化记忆中仍具有巨大的精神感召,这也是民族文化历史中所造就的普遍社会心理。

  D、若要充分发挥春节及其民俗艺术的积极作用,更好地发挥其社会功能,那就要解决作为广大民众的生计问题,但政府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

  参考答案:

  6、A

  7、B

  8、D

  【解析】

  6、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理解文中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可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从文中找到与“现在年味淡了”相关的语段,然后代入原文进行比较分析,做出判断取舍,A项,“人们都会自己写春联、剪剪纸、扎灯彩以及塑面花等”这是以前的过年方式。所以选A。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7、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对文意的理解,将选项分别代入原文进行比较分析,B项,“个人主义”不等于“极端个人主义”,另外,“个人主义的艺术创作不如民间艺术”说法不正确。所以选B。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8、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分析和推断的能力。解答此题,可从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段,然后根据文段中作者的观点,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作者观点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取舍,D项,“政府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于文无据。所以选D。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艺术的议论文9

  我一直以为“艺术”两字离我一直很遥远。其实,当我真正去回忆,去思考,事实却不是这样的。

  曾经的艺术——

  模糊的记忆里,有一个小女孩站在公交车站牌前。周围站满了陌生人,人挤着人,她淹没在人海里。小小的她紧紧抿着嘴唇,望着路的那边,手里紧紧握着一个一元钱硬币,背上背着小背包,里面装着小小的舞鞋。

  ——那是曾经的我,小时候的我。

  模糊的记忆里,有一个小女孩坐在一张高高的、大大的椅子上,小小的手抚摸着黑白相间的琴键。面前,黑色的大东西发出一阵阵断断续续的琴声。小小的她认真地注视着摆在钢琴上的谱子,直到断断续续的琴声变得连续了,才收回小手,笑了笑。

  ——那是曾经的我,小时候的我。

  原来我的童年一直沉浸在艺术的蜜罐里,而现在的我却无法再认识琴谱上的一个个似曾相识的小蝌蚪,无法在很完美、很大方的跳一段舞蹈。肢体僵硬了,记忆模糊了,曾经逝去了。

  是不是再久一些,我就不再记得了呢?那我的“艺术”从何说起,从哪下笔呢?不经意间,我已经十五岁了,这样的年纪,多了些思虑,多了些小女生喜欢的东西。

  爱上了彩色折纸,经过我的手,变成了一只只可爱的千纸鹤,放在透明盒子中,寓意幸福;爱上了透明吸管,经过我的手,变成了一颗颗幸运星,放在透明罐子里,寓意幸运;爱上了细细毛线,经过我的手,变成了一块块围巾,围在我的颈旁,带来温暖;爱上一本小书……

  这些或许都简单到人人都会,普通到随处可见。让人都能无视它们的存在。正因为有了这份熟视无睹,这融入了我们生活的'证明。它们的存在不再普通,而是特别的,有味的,它们有它们的一块属于自己的地盘。

  什么时候闲暇了,放松了,它们就在我们的身边,随处可见,随手可触。很近很近,在毫厘间,在分秒中,或许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我的艺术不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去接近,去了解,去学习它。不需要将自己的生活的大部分让给它,不需要刻意地去追逐。只要在你累的时候,停下来休息的时候,不要再去胡思乱想,把包袱放下,即使睡一觉,也是可以的。

  所以,艺术的生活不是每个人都能拥有的,而每个人能拥有的却是生活的艺术。

艺术的议论文10

  周六,我跟随威海晚报小记者团去了里口山小苹果亲子乐园。在那里,我们亲身体验了糖画、槐花饼和陶艺的制作过程,大家都特别兴奋。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制作糖画了。

  做糖画的爷爷端坐于桌前,执勺在手,经过短暂构思,飞快地将勺中的糖液挥洒在光洁如镜的大钢板上。看着糖浆像是被施了魔法一般幻化成一个个神奇的形象,凝固的糖液形成神奇的图画,有飞禽走兽、花鸟虫鱼……皆晶莹剔透、栩栩如生。放上一根竹签,风干后就能拿起来。在阳光下,糖画闪闪发光,轻轻地舔上一口,甜甜香香的麦芽糖味道充满整个舌尖,哈哈,真想多舔几下,却又不舍得把它吃完。

  据史料记载,糖画起源于明代的“糖丞相”。在那时,每逢新年祭祖,官宦大户人家就会用模具将熔化的糖液印铸成各种动物及人物作为祭祀品,所铸人物“袍笏轩昂”,俨然文臣武将,故戏称为“糖丞相”。后来,这一技艺传入民间,民间艺人将中国皮影、民间剪纸等艺术融入其中,逐渐演变为糖画。这一颇具民间特色的工艺发展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真没想到,一幅幅小小的糖画,竟有着如此悠久的历史,融入了这么多民间艺人的智慧。通过这次小记者活动,我体会到了民间艺术的魅力,再一次被我们的民族传统艺术折服,为我是一个中国人而感到骄傲与自豪。

艺术的议论文11

  当今的时代是一个迅速发展的时代,无数科研成果、新理念、新知识喷涌而出,而如何将这些枯燥乏味的知识向大众普及,便成了一个难题。而材料中将科学公式作为井盖涂鸦的方式,不失为将知识艺术化的一种好方法。

  首先,我们学习需要兴趣作为动力。正如俗话说“兴趣是人们最好的老师”。只有你对某一方面有了兴趣,你才会对其进行探究、钻研,投入其中。否则,无论多么潜心刻苦,穷首皓经,也终究打不起精神。

  漫漫历史长河中便有着无数人诠释了这点。东汉时,有一位读书人,他面对烦闷的孔孟之书一点也提不起兴趣,边选择投向了自己感兴趣的戎马生涯。最终,他凭借自身勇猛被皇帝赏识,封侯重用。他便是班超。正是兴趣帮助他走上了成功之路。

  而同样,知识也是如此。只有使人们有了兴趣,知识才能更好地向大众普及。正如前些日子异常火爆的甲骨文表情包,它的创作者将龟甲兽骨中那一个个晦涩难懂的文字转变为了手机屏幕上有趣、可爱的表情包。这使得不少之前压根对甲骨文不理不睬的年轻人喜欢上了甲骨文,很好地做到了将知识大众化。

  所以,将知识做到使人们感兴趣便可以依靠艺术。艺术能使知识以更通俗、别致方式走进大众。艺术与知识,就正如药店里面的药与外面一层糖衣一样。知识就如同苦涩的药物一般乏味无趣,但艺术就好似药品外面裹上一层使人们感兴趣的`外衣,更好地将知识普及。

  但是,对知识进行艺术化处理时,要注意不能将知识扭曲。否则,这不是一种传播,而是对知识的不尊重,是一种作秀。

  知识是全体人类智慧的结晶,在这样一个大众化时代,知识更应该向大众普及。将知识艺术化不仅是对既有知识的传承,也是新时代的一种创新。

艺术的议论文12

  生活和艺术,看似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实则又千丝万缕的关系,密不可分。有人认为艺术必须为生活服务,有人认为艺术至上,但我认为其有失偏颇。在我看来,艺术即生活,生活有艺术,两者有同一性。何妨艺术地生活,生活地艺术?

  生活是艺术的来源。没有任何艺术可以脱离现实,天马行空与现实之上。艺术家往往是从生活中捕捉到了那一瞬的灵感,把它作为艺术。这般看来,生活就好比一片土地,而艺术则是其中长出的植株。艺术扎根于生活,实在是这样。哪怕超现实主义、印象派、抽象主义等艺术形式,也都一定程度上有生活的影子。所以,脱离了现实的“艺术”,宛若无根之萍,称不上艺术。那么,与其说“生活是艺术的来源”,倒不如说“艺术是生活的另一形式的投影”,生活其本身就是一种鲜为人察觉、定义的艺术。

  生活本就是一种特殊的艺术,但若生活失去了其艺术性,就不是完整的生活。离开了艺术的生活,是物质的、是无味的、是空虚的。一个没有艺术的生活的人,不是一个完整的人。因此,乔布斯说:“我愿用我所有的.科技,换得与苏格拉底共处的一个下午。”可见,但是物质丰腴,生活绝非真正的生活,只有精神也同样丰富,生活才会平衡、真实。

  由是观之,如果单纯地将生活与艺术当作独立的概念看待,强行比以高低,是舍本逐末的行为。艺术源于生活,所以艺术应该是有实在内涵的,艺术当植根生活,但不是一定为生活服务。生活本就是艺术,又何来生活模仿艺术一说?我们无需去比较生活与艺术的高低,因为两者我们都需要,无分高下先后。

  若能兼得生活与艺术,已是很好了。但,不若以艺术去生活,以生活去艺术。也就是说,生活是实的,艺术是美的,若能两相结合,生活像艺术一般赏心悦目,艺术如生活那样贴合现实,我们的生活会更动人,我们的艺术会更真实,更有内涵。所以,我畅想艺术的生活:在午后的阳光,能坐靠在树下,手执莎士比亚的戏剧,耳听典雅的音乐,品一杯清淡甘冽的香茗,会有金色花落在书页上。多么美的生活啊!同时,我也希望我可以多体悟丰富的生活,用我执劣的手法,把生活的现实通过艺术表现出来。

  生活因具艺术的美而精彩动人,艺术亦因生活的实而真实内涵。生活地艺术,艺术地生活,你我也因这般生活与艺术而赞叹,为美而实的关系折服,心生向往。

艺术的议论文13

  议论文指导:议论文的结构

  一、议论文的整体结构

  引论-----提出问题---凤头 本论----分析问题----猪肚 结论----解决问题---豹尾

  二、如何围绕中心论点提炼出适当的分论点?

  分论点从属于中心论点,为论证中心论点而服务。

  一篇文章围绕中心论点,一般要分解出两个以上的分论点,这样结构既清楚明了,文章也显得更有说服力。

  如果不设置分论点,或者分论点立得不好,中心论点就得不到有力的证明。

  首先,要学会通过对中心论点的分析,界定中心论点的内涵,确定中心论点所涉及的范围,这是正确提炼分论点的前提条件,也是防止犯偷换论点、转移论题错误的关键。

  其次,要使学生懂得根据中心论点提炼分论点,是对各种事物和现象分析的结果,是对各种事物和现象的相关性(相同、相异、相因、相反、相成等)的抽象、概括的结果,是以果(中心论点)推因(分论点)的思维过程。

  三、拟分论点的`总的要求

  1、分论点一般放在每一段的开头。

  2、一篇议论文至少要有两个分论点,最好有三到四个。

  3、分论点的语言要精练,一般控制在15字。

  4、分论点句子的结构要一致,使中间几段构成排比或准排比段。

  5、分论点的表述要尽量紧扣话题的关键字眼,以保证每一段都扣题。

  四、(应试作文)常见的结构:

  (一)提出论点

  (二)举例论证;分析说理

  (三)再举例论证,分析说理

  (四)重提论点;结论

  五、并列式结构模式:

  引论(提出论点)论据① +分析论证

  模式1: 本论(证明论点 ) 论据② +分析论证 论据并列

  论据③ +分析论证

艺术的议论文14

  穿过历史的长河,我看见被时间遗忘的艺术家们或站,或坐,或卧,或笑,或悲,或怒,他们不过是一群失落的伪艺术家,而真正的艺术家是从心灵顿生的哲理中获得了启发,由各种各样的形式展现自己情怀的哲人。真正艺术家不尚虚华,只追求内心的灵感。

  著名艺术家罗贯中,当他的画价趋势渐上升时,他从不关心。如果当初罗贯中一心盯住艺术市场,恐怕,现在留下来的不过是个贪婪的罗贯中。正因他的艺术发自于心灵,于是他的画甚至价值连城。一个人一心追求内心对于生活的看法,所作的作品,便是心灵之作,这人也许不著名,但他真实,是艺术家。

  真正的艺术家向天下众生传达生命的`智慧和生活的哲理。

  因他们阐释了生命的真理,于是不虚伪,能够在生命之间播下震撼人心的文明之种。齐白石的画作丰富,其作品被智慧与理性、哲理所充实,人们因质朴而广传其名。为什么齐白石的作品能流传至今?因为他质朴的生活观融入了他的作品,人们热爱这种内涵。

  真正的艺术家拥有悲悯人类的博爱情怀。

  真正的艺术家也许就在身边,用内心勾勒着哲理的线条,他们不会因名利而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但从他们身上散发出的理性光芒可以改变这个社会。他们的博爱献给了生活中形形色色的人,影响了其他即将成为艺术家的人们,告诉他们:真正的艺术家应怎样生活。

艺术的议论文15

  艺术美来源于现实生活,艺术美离不开现实生活;但另一方面,艺术美作为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具有更加感人的艺术魅力,从这个意义上讲,艺术美高于现实美。

  高中议论文阅读《艺术与现实的关系》有答案

  从根本上讲,任何艺术作品都是艺术家在客观现实生活基础上进行艺术创造的产物。正因为如此,艺术美来源于现实生活,艺术美离不开现实生活;但另一方面,艺术美作为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具有更加感人的艺术魅力,从这个意义上讲,艺术美高于现实美。所以,齐白石先生笔下的虾,徐悲鸿先生画中的马,已经不同于现实生活中的虾与马,它们不仅是客体美的再现,同时也是艺术家主体美的表现,作为艺术形象的虾与马已经凝聚着两位国画大师的创造性劳动,体现出他们独特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感。

  因此,一方面我们强调艺术美离不开现实生活,社会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和基础。艺术形象虽然是艺术家创造的,但它也是现实美的创造性再现。这方面,艺术家们有着许多深切的感受和体会。例如,唐代画家张?有一句名言“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就是强调画家要向大自然学习,这也是对绘画创作中主客体关系的精辟独到的概括。清代绘画大师石涛在数十年生涯中遍游祖国名山大川,将现实中的秀美河山,通过画家创造性劳动熔铸为独具特色的山水画——神奇地把握大自然的神韵和律动,成为承先启后的一代绘画大师。与此同时,社会生活对于艺术家来讲,不仅影响到他的思想情感和创作风格,甚至还可以启发创作灵感,激发创作冲动。例如罗中立创作的《父亲》就是画家本人深入生活的结晶,为创作这幅油画,罗中立深入到田间地头为农民画了大量素描,在这个过程中认识到是这些含辛茹苦、勤劳朴实的农民养育了自己,从而产生了创作的灵感。可见,社会生活作为艺术创作客体,为艺术家提供了创作的素材和灵感,也对艺术家的思想情感和创作风格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讲,艺术家和社会生活结下了不解之缘,艺术美离不开社会生活。

  另一方面,我们更强调艺术美高于现实美。艺术美是源于现实美、高于现实美的美的典型形态。从一定意义上讲,自然美、社会美等现实美,是现实生活中的美,属于社会存在范畴,是第一性的;艺术美则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属于社会意识范畴,是第二性的。因此,黑格尔认为:“艺术美高于自然美。因为艺术美是由心灵产生和再生的美,心灵和它的产品比自然和它的现象高多少,艺术美也就比自然美高多少。”中外艺术史上,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例如唐代画家韩干擅长画马,唐玄宗曾命他跟随宫中另一位画马名家学习,韩干没有应允,回答到:“臣自有师,陛下内厩之马,皆臣之师也。”韩干画马时不仅观察马的形状、毛色,尤其注重马的神态、特征,他的《照夜白图》就是一幅公认的传神之作。“照夜白”是唐玄宗一匹爱马的名字,韩干在这幅画中,只用了很少的笔墨,就描绘出这匹马的硕大身躯和不安静的四蹄,给人以栩栩如生、跃跃欲动的感觉。韩干画的马极有特色,匹匹肥大,以至于唐代大诗人杜甫批评他“干惟画马不画骨”。当然,杜甫这一评价后来引起了极大的争议,唐代美术理论家张彦远在他的`《历代名画记》这本书中就提出了不同看法。但不管怎样,韩干画马的独特风格显然为世人所公认,正是因为它通过创造性劳动,体现了艺术家的独特的审美情趣与审美追求,而这正是艺术美高于现实美的关键。因为在艺术美中,我们更能体会到艺术家自由自觉的创造,体会到艺术家将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到艺术作品之中。(节选自《美学原理》有删改)

  1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社会生活是艺术创作的主体,任何艺术作品,都需要艺术家对现实生活再创造。

  B、张?的“外事造化,中得心源”与韩干的“臣自有师”在艺术美与现实美方面强调的内容是对立的。

  C、艺术创作要产生美,须结缘社会生活,但艺术的美更需要艺术家创造的自由和自觉。

  D、黑格尔的“艺术美高于自然美”之说,说明艺术创作的美和现实生活的美是成正比例的。

  13、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白石笔下的虾、徐悲鸿画中的马,凝聚着两位国画大师的创造性劳动,不是客体美的再现,而是艺术家主体美的表现。

  B、绘画大师石涛的山水画,尽显大自然的神韵与律动,创造性地将思想情感熔铸到秀美河山之中。

  C、罗中立的名画《父亲》的创作灵感源于他深入生活,认识到那些含辛茹苦的农民养育了自己。

  D、画家韩干拒绝跟随画马名家学习,而以“陛下内厩之马”为师,独具审美情趣与审美追求。

  14、为什么艺术美高于现实美?请简要概括。(5分)

  参考答案:

  12、C(解析:A项,“社会生活是艺术创作的主体”错误,原文是“社会生活作为艺术创作客体”;B项,“强调的内容是对立的”错误,张?的名言强调画家要向大自然学习,即“艺术美离不开现实生活”,而韩干的话强调的是绘画要从生活中领悟,这两者都强调了艺术来源于生活,并非对立;D项,无中生有,“是成正比例的”错误,原文是“艺术美是由心灵产生和再生的美,心灵和它的产品比自然和它的现象高多少,艺术美也就比自然美高多少”,这句话说的是艺术美与人的心灵美成正比,而不是和现实美成正比。)

  13、A(解析:A项“不是……而是……”关系错误,原文是“不仅是……同时也是……”。)

  14、因为艺术美源于现实美,其中蕴含着艺术家自由自觉的创造和人的本质力量,体现了艺术家对生活的独特审美情趣与审美追求。

【艺术的议论文】相关文章:

艺术的议论文06-20

【通用】艺术的议论文06-20

真正艺术家议论文01-23

微笑小学议论文-议论文04-05

议论文温暖在人间议论文09-16

直面困难的议论文_议论文01-10

语言的议论文作文_议论文01-10

让的议论文12-28

高一优秀议论文_议论文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