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作文>体裁作文> 记忆春节的作文

记忆春节的作文

时间:2023-06-08 08:25:58 体裁作文 我要投稿

实用的记忆春节的作文八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作文了吧,通过作文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作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记忆春节的作文8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实用的记忆春节的作文八篇

记忆春节的作文 篇1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今天是马年的最后一天了,也就是除夕。

  今天晚上奶奶说一定要吃饺子,这是我们中国人的习俗,我本来就爱吃饺子,一听这话,顿时口水流了“三千尺”,恨不得立即就吃到嘴里。好不容易盼望饺子要下锅了,不曾想,奶奶又说了一句话,一下让我从兴奋落到了无奈。那句话是:“吃饺子前必须要先放鞭炮。”我想:我都快饿死了,还要到楼下放炮?这习俗可真怪。和爸爸一起拿了2万响的大地红,到楼下,摆在地上长长的一排足足有2米。我催着爸爸用烟点燃了炮念儿,霹雳吧啦,震耳欲聋的鞭炮声响彻云霄,我赶紧躲在爸爸的身后把耳朵捂得紧紧得,不一会儿炮声停了,我飞一样的跑的楼上,大口大口得吃起了饺子。饺子真香啊,是大肉韭菜馅的.,妈妈说三十吃韭菜馅饺子是取义“久财”的意思,图个吉利!我想我足足吃了一大盘,来年一定发财,哈哈!

  晚上8点,春节联欢晚会正式开始了,我们全家都围坐在电视机前一起看春晚,好温馨啊!今年的春晚和往年有些不同,那就是摇红包!主持人一出来就开始了第一次摇红包,妈妈是全家反映最快的一个,我还没搞清楚状况的时候,就见妈妈拿着手机高兴的喊道:“摇到了、摇到了,10元呢,太棒了!”妈妈真是好运气,第一次就摇到了10块。爸爸一听也立即掏出手机摇起来,可惜第一轮已经结束,于是大家一起一边继续观看节目,一边等着第二轮摇红包。大概半小时后第二轮开始啦!只见爸爸、妈妈一起奋力摇起了手机,爷爷奶奶也没心看春晚了,大家都为爸爸妈妈加油,好一会儿,妈妈宣布抢到红包8元,爸爸抢到3元!哈哈!真有趣,接下来我们都沉寂在抢红包的游戏里,连春晚精彩的节目都记不得演过什么啦,而且后面的红包越来越难抢,好像爸爸妈妈后面一个都没再抢到。

  突然钟声响了,12点啦,羊年到了!楼下又一次响起了阵阵鞭炮声,辞旧迎新的时刻,伴着这此起彼伏的鞭炮声,伴着这美好的新年记忆我渐渐得进入了梦乡……

记忆春节的作文 篇2

  我的世界里春节应该是丰富多彩的。比如说办年货、贴窗花、穿新衣、吃团圆饭……可我最喜欢的就是放烟花了,因为天空中红的、黄的、蓝的……各种颜色交织在一起,令人眼花缭乱。

  大年三十的晚上,家家户户都在放烟花爆竹,“放烟花了,放烟花了!”堂妹欢蹦乱跳,喜气洋洋地叫道。爸爸迫不及待的拿起打火机,“注意,我要放‘威猛先生’了!”爸爸的大嗓门提醒着我们,大家深吸一口气,在“唏嘘”的导火线声中,我们一动不动的盯着“十二生炮响”“嘭轰”一团火球,像积蓄了几百年的.力量,“唧”一条火龙腾空而上,以极快的速度,窜上空中几十米的高度,便向四周炸开“砰砰”那错落有致的升腾,被拉得老长的焰尾,乍一看,就像一颗在伸展的枝叶的巨人树,又像夜光喷泉洒满了天空的银辉,那般雄伟,那般让人神往。

  到处都是烟花爆竹声;到处是喜气洋洋地欢笑声;到处是一派快乐祥和的景象。这就是我的春节记忆,小朋友们你们的春节记忆是什么呢?

记忆春节的作文 篇3

  春节到了,家家户户都在高高兴兴地贴春联,只见爸爸妈妈赶紧将买来的春联贴到门上,忙得不亦乐乎,而且贴“福”字时要把它倒过来贴,寓意:福到了。这时,我不禁想起来王安石写的《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贴完春联,爸爸妈妈便钻进厨房里,开始做起年夜饭。厨房里时不时地发出“乒乒乓乓”的声音,他们就像在指挥着锅碗瓢盆演奏一首悦耳的音乐。

  终于开饭了!餐桌上摆满了一道道美味佳肴。蔬菜、海鲜、鸡鸭、鱼肉都上场了,让我馋得垂涎三尺。我和弟弟、爸爸、妈妈、爷爷、奶奶都欢欢喜喜地围在一起,边吃边说。

  吃完年夜饭,我们在门口放烟花,只见一串烟花飞上天空,五彩缤纷的烟花让我们看的.赞叹不已!

  晚上,我们全家在一起看春晚,我们有说有笑,高兴极了!

  早上起来,我就飞奔下楼,兴高采烈地坐上了车,这时我想今年我一定会收到很多的压岁钱。

  春节,像一颗甜甜的糖果,虽然化了,但甜味却依然留在我的心里。

记忆春节的作文 篇4

  记忆中小时候的春节总是一大家子十几口人团聚在大姨姥姥家喜气洋洋地过的。

  大年三十的中午,家人们便已然带着各自准备的年货纷纷来到了大姨姥姥家。午饭点已过,做年夜饭又太早。大家便围在客厅,一边吃着瓜果一边唠家常。这一天,家中年纪最长的太姥姥更是容光焕发,坐在沙发的一角享受子孙满堂的天伦之乐。

  到了下午四五点钟,人已差不多都到齐了。大姨姥姥最先退出聊天去和面为包饺子做准备。我总爱去厨房捣乱,这时候偏要尝试和面。站在小板凳上刚刚能够得到面盆,把小手塞进面糊糊里,也不懂什么技巧,只是一顿乱搅。大姨姥姥瞧着厨房快被我掀了房顶,便接过手来,顽劣的面粉在大姨姥姥手下瞬间变得乖巧,三下五除二就已然变成了一个大面团。而这时的我却早已带着沾满面粉的手和脸不知道溜到哪里去了。

  和好了面,春节最盛大的一项活动——包饺子就要开始了。几乎是全员出动,大家有的站着有的坐着,总归是拥挤地围在了餐桌边上。家人里似乎个顶个都是做饭的好手:有的揉面,有的切段,有的擀皮,有的和馅,有的包饺子。大家都各司其职,说说笑笑手里却不停,顷刻间便可以包出一大盘子饺子。

  那时,小孩子只有我一个也没有人陪,电视看得厌烦了就又窜到餐厅去裹乱了。终于挤到了桌子旁边,我便照猫画虎,学着大人的样子包饺子。先拿起一张擀得圆圆的饺子皮铺在手心,用筷子在装馅的大盆里捞出一小块馅盛在饺子皮中心,把两边窝起来,用另一只手把两边的皮摁在一起,一只丑兮兮的.饺子便落成了。

  胡闹了一会儿,又包了几个不大成型的饺子,大人们便把又沾了一身面粉的我轰出来了。走投无路,便一头倒在沙发上睡了。再醒来,饺子已经煮好了,一个个白白胖胖的挤在小小的盘子里。几个破了皮、露了馅的便是在其中滥竽充数的我的胡闹饺子。拿起一个就吃,烫得我倒喘气。等它稍微凉一些了再细嚼,只觉得比平日里吃的饺子好吃许多。

  抬头是黑漆漆的夜,没有五彩的爆竹;电视里是无趣的春晚,没有家人们杂七杂八的交谈声;眼前是冰冷的群发祝福,没有团聚的喜悦。又是一年,没有亲人,没有团聚,没有一点点的年味。能带给我一丝慰藉的是桌上白花花的饺子和鲜少的亲人们来的语音电话。

  我还是怀念小时候热热闹闹的春节。

记忆春节的作文 篇5

  新的一年到了,这个春意盎然的二月里,我们迎来了日思夜想的节日—春节。

  春节是喜庆的节日,每到春节的时候,人们都会穿上新衣服,走亲戚、放鞭炮。而我最喜欢的还是放鞭炮,每到春节我都急匆匆的让爸爸带我去买鞭炮。鞭炮的种类可真多,有爆竹、有摔炮、有烟花、有天地两响、还有钻天猴等等。我东挑挑西选选,最后买了一大堆的鞭炮和烟花。大年三十的晚上,当新年的钟声敲响时,家家户户都跑出来放鞭炮,小区的.每一个角落里都回荡着噼里啪啦的鞭炮声。我也拿上了最长的一挂爆竹下楼去了,当我点燃引信后,震耳欲聋的“噼里啪啦”声响了起来,我捂着耳朵蹦啊、跳啊……

  在这隆隆的鞭炮声中,我们不知不觉的迈进了鼠年,这时候,四面八方的烟花都窜入半空中,那一道道美丽的光芒在天空划过,在即将到达天空尽头之时美丽的绽放,像一朵朵盛开的“天花”。我被这幕美丽的画面所陶醉。当这烟花戛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就突然变的如此清静,这让我回味起那绽放的“天花”,她是多么的美丽啊!

  鼠年的春节给我留下了很多美丽的回忆,放鞭炮成为我心中永远忘不了的美丽画面。

记忆春节的作文 篇6

  春节不知不觉在忙忙碌碌中到来,每到这个时刻,每个人都不得不停下手中的活,好好和家人及亲戚团聚一般,以续亲情、以报亲恩、以示孝顺。这是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和特有的文化情缘。

  孩时的我,把这个节日当成自己最有感召力和最具亲和力的节日,不仅仅是过年有新衣服新鞋及好吃的东西,更重要的是每到这个节日,亲朋好友相互交流拜年以示祝贺,创造了一种亲情交融的好机会。我记忆当中,过了初一,我作为家中的代表,都要到长辈家中一一拜年,先是外婆家、舅舅家,接着是姨姨、姨夫家,如此依循长幼尊卑先后次序以行拜年礼仪。那个年代经济不如现在富有,拜年送礼不可能送烟酒,即便果品,也是最土的月饼切条后或者饼干用报纸包扎后用绳子捆系,上贴一红纸条做成的礼包,到后来逐渐有了县城生产的油烧果子。即便这样,亲朋好友亦是快乐无比,其乐融融。真可谓应了那句老话“礼轻仁义重”。在意的是一份亲情、一份尊重的文化情结。

  在拜年的时候能在亲戚家吃到鸡腿或是鸭腿,那是拜年的一种高规格的礼仪,间或有的时候能收点新年的红包,农村叫灯子钱,虽是一到两元钱,但那是一种快乐和幸福的情怀。所以对以大多数农村小孩来说都喜欢在正月里串门拜年,我想那个时候大概是源于吃得幸福玩得开心的缘故。

  而今,我们已经长大成人,为人父为人夫,已经感受不到过年带来的新奇和满足,就连我们的孩子同样也感受不到过年的.新奇和满足感,更不会有我们那一代人的那种特有年代的记忆快乐,因为他们已经生活在一个富足的年代,没有知足的快乐……

记忆春节的作文 篇7

  春节是中国人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也是我最喜欢的节日。

  记忆中的春节,是香喷喷的。除夕的年夜饭最丰盛了,连平时不做饭的爷爷、爸爸和姨父都要亮一亮手艺。爷爷做一道酱牛肉,爸爸来一道溜丸子,姨夫炒一盘羊头肉,再加上妈妈和奶奶做的各种美味佳肴,香喷喷的味道引得我还没上桌就已经垂涎三尺了。但不管年夜饭的菜单怎么变,有两道菜是永远不变的:一道是饺子,一道是鱼。妈妈说,饺子象征着辞旧迎新,鱼象征着年年有余。

  记忆中的春节,是亮闪闪的。快到午夜12点的时候,夜空开始亮起璀璨的.烟花,有的像一簇簇火焰,有的像一串串珍珠,有的像一条条丝带,伴随着响亮的“噼噼啪啪”声,将夜空装点得五彩缤纷、灿烂夺目。我们也小朋友也放起了最安全的熖火棒,点燃后五颜六色的小火苗,就像一个个小精灵似的争先恐后地冒了出来,为绚丽的夜晚再增添一抹亮色。

  记忆中的春节,是乐呵呵的。大年初一一起床,第一件事就是给爷爷奶奶拜年。我大声说“爷爷奶奶过年好!”他俩脸上就乐开了花,连声说“宝宝过年好!”爷爷塞给我一个大红包,说“给宝宝的压岁钱,祝宝宝健康快乐!”奶奶在我嘴里塞了一瓣甜丝丝的桔子,说“‘桔’就是‘吉’,祝宝宝吉祥如意!”爸爸从饺子里吃出了硬币,兴奋得像个小孩儿;妈妈脱下围裙,换上华丽的旗袍,漂亮得像个电影明星!人人脸上都洋溢着幸福、欢乐,空气中都流淌着喜庆、祥和。

  一岁之始,万象更新。春节寄托着人们对团圆、兴旺、平安、幸福的美好愿望。我爱春节!

记忆春节的作文 篇8

  听着外面响彻天际的爆炸声,目视着春节的晚会,酌一杯小酒,可心里总是有一种空虚的寂寞。没有丝毫节日的快感,反而有一种时光匆匆的压抑与茫然。这个飞驰的社会,很少能有闲暇的时间去回味过去,审视自己。现在,未有放松绷紧的神经,走找寻那远走的节日快乐的时光。

  小的时候,是农村实行包产到户还没多长时间。物质生活极度匮乏,既便是生活中最普通的食品清油细白面也只能在节日中品尝到。我们这些不知大人忧愁的无知孩子们,一年中最期盼的莫过于过年。可以有好吃的,好穿的,还能领到为数不多的压岁钱。那简直是天堂一般梦境般的生活。当你有期盼以后,就会有得到的一种满足和幸福感。

  一到腊月八,也就进入春节前序曲,为春节忙碌的开始吧。这一天,在我们这里家家都得吃搅团,而且必须做出平时的两倍。剩下的部分一直等到大年三十的晚上分给牛羊吃,据说在新的一年里可以牛羊满圈。搅团是用荞面做的,烧开水,一人用擀面杖在锅里不停的搅动,一人不停的向锅里撒面。这样可以防止面进入锅里的面结块,产生干面蛋。加面的量直到让面糊能堆积起来不流动为止。盛到碗里,蘸蒜或辣椒吃。也可以夹成小块泡在醋汤里吃,那个时候,我很不喜欢吃这样的秋田饭。腊月八过后,家家开始准备着过年的东西,磨面,挂碳,劈材等等。有的家庭会在山上扫点“毛衣”,等过年来亲戚的时候畏炕。毛衣是夏天在山坡上长出来的小草,冬天干枯以后,村里没有什么烧炕的人都会去用扫帚扫回来。这是哪个贫穷的年代村里人唯一的取暖烧炕的东西。磨面也是很困难的,一个乡在乡上也只有那么一两台小型的磨面机。光等着排队也得一个礼拜。有的人家等不及,也为省钱,只好用石磨来研磨。我也推过磨,只不过推几圈之后就天旋地转的。家里人老说我是装的,直到有一天忍不住呕吐之后才相信这是真的。那个时候,我家的面几乎全是我姥姥推出来的。她那个时候年纪比较大,不能出外劳动,只好呆在家里。可她又是个闲不住的人,一天不是捣鼓着兜补些破衣服,就是到磨窑推磨。用小破布片兜起来的衣服五颜六色,缝成一件衣服,少说也得百十张小布片,精致程度不亚于金缕玉衣。她两只金锭一般的小脚推起磨盘来飞快,一早晨都不停歇,也看不出她有多累。也许她一生中早已习惯这样的劳动方式。在那个清贫却激情似火的年代,没有几家能一冬天生炉子烧炭。只有在过年的时候每家挂个几百斤,供来往的亲戚喝茶取暖。在平时,很多家庭连做饭烧火的柴火都没有,往往一顿饭做到一半,才到处找柴火。粮食打下来的那些柴草,还要喂牲口。

  一到腊月二十三,也就是小年。大家都开始忙碌着打扫自家的房屋院子。扫去一年的灰尘迎接新年的到来。不管房子多破旧,院子多邋遢,经过一番打扫收拾之后,总能显示出新气息。家里有在外工作的人员,往往会用拿回来的报纸或者是买点白纸,糊糊墙,吊个顶。破旧不堪的窗户纸重新换上亮堂堂的白纸。那种干净明亮的感觉就像走进宫殿。(其实那个时候我都不知道宫殿是什么,只听大人说宫殿是皇上住的地方。便想象着宫殿也许就是如此吧)。随着年关的临近,人们也开始紧张的忙碌起来。炸油饼,蒸花卷,杀猪宰羊,一片忙碌热闹的景象。也只有在这个时候,家家烟筒里升起的炊烟和屋子里飘出的香气笼罩着整个村庄。每一个跑出跑进的孩子在那沾满黄土的脸上,勾勒出一道道油圈。每一个村子总有那么一两个特定杀猪的人。支一口大锅,一扇门版,四五个壮实小伙子,半天的功夫,一头猪分解成若干件摆放在地下。猪心是给杀猪人的,谁也不能动。猪脖子项圈上的肉是劳累半天这群人的犒劳。剩下的分端给左邻右舍和村里年纪大,德高望重的老者。杀猪能让我高兴的不是可以吃到肉,而是能耗下猪鬃去换鞭炮,拿着猪尿泡吹气球。不管家道如何,每家总会有一头或肥或瘦,或大或小的猪,等待着宰杀。

  一般到腊月二十六到二十九的时间段,是大家都忙着到处赶年集的时间。那时候,村里没有班车。出外只能靠骑自行车和步行。家里有自行车,相比富裕点的人家去县里。没有自行车,家道比较贫寒点的只能在乡里。花百十块钱过年的那都是大户人家,会成为年夜人们谈论的话题和羡慕的对象。其实办年货很大一部分花销都是在买走亲戚的“情份子”上。七大姑八大姨,亲房舅舅,亲戚的亲戚,稍微能挨着边的,都得走动,这样才能显示出你家的活势。世代在那个地方繁衍生息,谁家没有个三五十户亲戚。还好是你先买一部分,到时候有亲戚走你家拿来的“情份子”你可以拿去走别人家。既便是这样,也得准备个一二十份。“情份子”都是买回来自己分包。一般是带皮花生,面包,饼干等。用裁好的纸包裹起来,用白线或是纸麻绳包扎好,在上面贴一溜红纸。这样的“情份子”在一正月间不知转多少家。我家曾有过分包的“情”拿出去之后游荡好多天又回到我们家,打开之后面包都长毛,花生里面的皮多,果仁少。我们村有一个小伙子,春节第一次走老丈人家,由于此家家门亲戚较多,自行车带不下,只好用驴驼。

  大年三十是睡不得懒觉的。天蒙蒙亮就起来,赶早去理发。要是去的晚,很可能到天黑都轮不到你。一个村的人都去他家理发,而且理发水平是村里公认的。回来之后就得赶紧拿着裁好的红纸去写对联。而做这一切的人从来不拒绝,找去的人却显得理直气壮。这些都是像我这样或者是比我稍大一点的孩子去做,很少看到大人。贴对联和门神只能到晚上全家人到齐之后,否则贴上之后据说会把人的魂挡在门外。其实当一个小孩子晚上看到门神凶神恶煞的样子,既便是不挡你魂进家门,也会吓的丢魂。一切收拾妥当夜幕降临的时候,开始吃年夜第一顿饭,不是饺子,是长面。擀几大片,叠加在一起,用刀一条条的划出来,既细又匀称。捞在配好的醋汤里,加点臊子,吃在嘴里,爽滑劲道,美味可口。这种手艺和美味在今天永远不会品尝到。我此时却缺无耐心去品尝这人间美味。到希望赶紧撤走,等着父亲给我们发糖果,可以试穿一下新衣服。不知为什么,父母总是把新衣服留到除夕晚上才拿出来给你试,却不会再三十早晨给你穿。吃完饭之后,母亲去厨房忙着煮排骨,父亲便拿出糖果分成堆给我们兄弟姐妹。里面有水果糖、红枣、花生、核桃、瓜子等。根据年龄的大小分的堆也大小不同,哥哥姐姐理所当然的多。我们做弟弟妹妹的一边叫嚷着对分配的不满,一边把自己的装进兜里。压岁钱却都是统一的五毛或者一块,拿在手里嘎嘣脆,捏在手里小心的交给姥姥保管。在别的人家,从三十晚上到初二晚上,都是在家座着三代。一晚上香烟缭绕,不能断香。是对老祖宗的一种祭祀吧,希望死去的亲人们能和活着的人在这喜庆的节日里同在。到现在我还不明白的是供奉在桌子的那张纸上写的是三代尊亲而不是五代或者八代或历代呢!我家是没有的,所以不用惦记座纸上香。我们只能用纸牌娱乐,做赌资便是那些糖果。凌晨时分,也是我们啃排骨的时候。那一块骨头我用双手使尽全力才能稳得住,满脸被骨头弄的油乎乎,就像搽棒棒油,油光闪亮。父母睡觉,可我们几个谁也不敢闭眼睛,虽然上下眼皮在不停的打架。我们分居在炕的不同角落,紧抱着衣兜里鼓起的糖果。总害怕打一个盹之后东西会不翼而飞。

  直到天蒙蒙亮,一个个才呼啸着进入梦乡。父亲却不停的'吆喝着起来。用肥皂退去脸上,手上一年中偷着堆积起来黑的发亮的油泥。穿上崭新的衣服,去给二爸三爸,爷爷奶奶,舅舅拜年。哥哥总是很规矩,很标准的一跪三点头。我却站在一边偷笑,害怕弄脏自己的衣服,而且看着也挺可笑。他们总是骂我不是个好东西,甚至给哥哥一些糖果而我却一点都没有。其实要不是父亲逼迫我去,我是不愿意去的,直到现在我都害怕去别人家里。这跟我内向的性格有很大的关系。晌午时分,村里的男女老少赶着自家的牛羊驴马骡子,集中在村子中间的涝坝里。这是原来修梯田时修筑用来拦截山洪的,由于山洪带下泥土堆积,成为我们村唯一平坦的地方。村子分为阴面和阳面,中间被涝坝隔离开。赶出来的牲畜混合在一起,人却自然的站回各自的阴阳两边。只有几个年纪大点的人在牲畜围着的坝中间烧香点表,磕头作揖,嘴里念念有词。等得不耐烦的年轻人已经燃放起鞭炮,惊雷般的声音响彻整个山谷。没有经历过过如此阵势的牲口吓得四散奔逃。人们空前的团结和争强好胜的心里在这一刻完全的裸露出来。阴阳两边的人们似乎变成两个敌对的阵营。他们为显示自己一边的响声

  更大,更持久,几乎各家都把家里的花炮全拿出来。有一年,一个当过民兵连长的家伙用土制的炸弹去放,结果把好几家人的房子都震开裂纹。而这一为大家挣面子的行为被大家所认同和赞许,没有一个人指责过他,去找过他的麻烦。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大点的孩子跟随着大人都去串亲戚,而我这些骑不动车子,走不长路的孩子只好呆在家里, 当然我们不会老实的呆在家里。我们也有自己的娱乐方式和赌博的方法。最玩的起劲的就是“丢窝”。在地上挖个窟窿,用水果糖或者是核桃站在一定的距离像窟窿里扔,进去多少就拿多少,没有进去的由下一个人继续。不限人数,每人每次出一个或者是两个。先后顺序由事先画好的横线为标准,谁把糖果丢的离划线越近就越靠前。玩到最后水果糖的纸皮都掉,上面沾满泥土。大家吃的时候只是在衣服上蹭几下便丢进嘴里,泥土的苦涩丝毫掩盖不住糖的香甜。还有就是用钢镚代替糖果。我每次总能赢不少,但换来的代价就是黄土掩盖衣服的颜色,得到父母的臭骂。

  这样的热闹场面一直持续到过完正月十五元宵节之后,才算结束。年也就彻底过完,村里的农人们开始忙着拉粪平地,开始一年的播种。孩子们重新回到学校。那个时候,从人们的脸上似乎看不出什么忧愁,不管家境如何,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憨厚的笑容。每天总能听见穿上云霄那爽朗的笑声。随着年龄的增长,我离开村子,后来我们家也搬离。但那里的一草一木,那热闹的节日气氛总是萦绕在我的脑海中。直到有一年,回去给姥姥上坟,看到村子破落的景象,让人感到一种沧桑和凄凉。整个村子剩下还不到十户人,也都是些年老体弱的,年轻人都出去打工。既便是村里的犬吠声,也很难听到。也许过不多久,这个村落会在这片黄土地上消失。留下的只是我们这一代人对以往的记忆,就像我们再也无从找回童年的快乐一样,只能在记忆中徜徉着那快乐的时光。

【记忆春节的作文】相关文章:

春节记忆高中作文03-24

【推荐】记忆春节的作文五篇05-04

精选记忆春节的作文七篇05-05

【实用】记忆春节的作文4篇05-05

【推荐】记忆春节的作文三篇05-06

【精选】记忆春节的作文十篇05-26

实用的记忆春节的作文三篇05-26

【精华】记忆春节的作文三篇05-10

记忆中春节的作文4篇05-09

有关记忆春节的作文四篇05-10